说起吊脚楼,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想到凤凰古城;说起二人转,势必会想到东北;说起信天游,就会想到黄土高原。这就是文化的魅力,独特而浓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的高度识别的象征。
安康,拥有这世界上最吉祥的名字。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和文化在哪里?我们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很多人会赧颜羞愧。其实,我们不必如此。祖先馈赠给我们丰厚的礼物——“京腔之母”汉调二黄,就是安康的文化符号。
汉调二黄起源于古都长安,因梨园法曲的二黄派以黄幡绰为首,最擅长之节目为黄冠体调,故称二黄腔。明末清初以“西秦腔二犯(二黄)”流传各地。清初期盛行于陕西安康、汉中、商洛等地。安康派汉调二黄主要为清乾隆元年(1736)西安乾胜班和乾隆中期西安泰来班直接传播,受汉水流域山歌、民歌、小调的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本地方言,形成独立的声腔剧种,又称土二黄、山二黄、陕西汉剧。此后全国出现的声腔剧种,包括清末形成的京剧声腔,都与其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汉调二黄角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老、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和老旦一般用真声演唱,旦(小旦、正旦、青衣等)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的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的情绪。伴奏乐队的文场使用胡琴、二胡、月琴、三弦、阮、唢呐、笛子、喇叭等乐器;武场则使用牙板、梆子、暴鼓、尖鼓、锣、铙钹等。汉调二黄脸谱样式众多,其剧目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其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代表性剧目有《胡笳十八拍》《清风亭》《二度梅》《打龙棚》《梁红玉》等。
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业的冲击,古老的汉剧艺术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入了发展低谷,面临失传的危险,解放后陕西全省组建的13个汉剧团纷纷解散。安康汉剧团为全省唯一保留并不断发展的专业团体。在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汉滨区实施了汉剧保护工程,通过开办汉剧学员班培养接班人,搜集整理印制了总字数400余万字的《陕西汉剧剧目、音乐、脸谱》、改造剧场,选拔急需专业人才进入剧团工作等系列措施,使汉剧在安康的发展从沉寂逐步走向了复苏,完成了一些抢救性保护工作,恢复一批专业剧团和上演剧目的同时,安康、汉中、商洛、西安等地相继出现了专业或业余的研究团体。
在“二黄研究会”带动下,一些二黄爱好者,正将它列为自己的研究项目,这又将推进二黄剧的发展和提高。安康学者束文寿的研究成果《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在获荣获第二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一等奖并在《中国戏剧》等多家专业期刊发表后,其汉剧是京剧之母的观点已初步得到戏曲史研究界的认可。这一研究成果,使汉滨区至今保存的汉剧音乐、脸谱、剧目等艺术资料,在京剧和其它相关剧种的产生流传,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流向等学术研究上,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与价值。2003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汉滨区“陕西汉剧(汉调二黄)之乡”称号,2006年,汉剧(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汉二黄”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一种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在汉二黄的表演中,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对爱情的忠诚、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得到了艺术化的表达和灌输,对人性是一种很好的滋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