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一座风景如画、时尚而现代的历史悠久的城市。“天府之国”在这里,“西北小江南”在这里,“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也在这里。这里有古老的民族文化大戏,是陕南儿女千百年来传承的情感纽带,是饱含秦韵的文化瑰宝,是汉江两岸流淌不息的人民心音。这是汉中的文化遗产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作为民族戏剧,经过了漫长的萌芽、孕育,及宋代形成,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汉调桄桄供奉楚庄王,不同于秦腔以唐明皇为庄王,这说明信仰的地域特色及源泉。从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可以发现某些端倪。
西汉时,出生于城固县的外交家张骞从西域诸国带回胡茄、琵琶等乐器以及鼓吹乐“摩河兜勒”曲等,为戏曲音乐提供了借鉴。唐德宗、僖宗逃难汉中,推动了参军戏对汉中的影响。宋韩亿知洋州写有记载西乡、城固、洋县戏剧活动的诗句“夜月人家奏管弦”“喧阗鼓吹迎神社”。蔡交知洋州有“郡官设幔帐乐与民同乐“的记载。陆游更有从军南郑“华灯纵搏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等诗句。宋时略阳县老庙、财神庙已各建戏楼一座。
洋县城隍庙戏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初二庙会中有两个戏班在此楼赛演,每天三场,中午、下午各在边台赛演,晚上在中台唱“撵台戏”,一家一折配演直到天明。这都证明了汉调桄桄在汉中戏剧的早期孕育和发展。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老秦腔传入了汉中地区。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洋县一带的秦腔艺人借用当地的方言、山歌、小调等,丰富了原来的唱腔曲调,使老秦腔的音调、风格不再像秦腔那样高昂激越,那样强烈急促,而变得柔和细腻、缠绵悠扬了。从而,就形成了汉调桄桄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汉调桄桄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体现出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的特点,旦角唱腔高昂,讲究唱“硬三眼调”;花脸擅用“犟音”,声高八度,多以假声演唱,尾音拖腔较长,人称“老少配”。唱腔的板路包括二流、慢板、尖板、拦头等多种,且有“软”、“硬”、“快”、“慢”之分。“软”为表现悲凉情绪的苦音,“硬”为表现欣悦情绪的欢音,“快”为快板,“慢”为慢板。
汉调桄桄的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原以盖板二弦为主奏乐器,后改为板胡,另有京胡、海笛、三弦等与之配合;武场使用尖鼓、平鼓、钩锣、铙钹、梆子、牙子、木鱼等打击乐器。
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盖”、“变脸”、“换衣”、“揣火”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民国以前,汉调桄桄演出时,生、净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头上插花即可出场。其服饰和化装虽简单,唱工却十分讲究,当地人习惯于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名为“燕过梁”。
汉调桄桄的行当,过去只分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在剧团演出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小生、小旦可互补,大净要带演老旦戏,二花脸要带演彩旦戏,丑角包演杂角。随着历史的推进,剧目的丰富,观众欣赏要求的提高,行当随之扩大,角色分配更细。艺人们统称“八大行”,即一净、二末、三生、四旦、五丑、六老、七小、八杂。
作为汉江流域特别是汉江上游的传统地方戏,汉调桄桄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规范,又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域文化的熏陶,使汉调桄桄戏曲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声腔、音乐、表演节目等。还是有其存在价值和认知价值的。近年来,汉调戏的观众日益减少,剧团、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调、表演技艺已经或即将失传。目前南郑县只有一个剧团还在演出,还面临着经费困难、人才短缺的窘境。难以长期坚持,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