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宛梆,早期称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分布在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及其周边地区。因南阳古称“宛”,1956年被南阳行署命名为“宛梆”,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戏。
老梆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由高亢豪放的东路秦腔融合南阳地方民歌小调而形成的唱腔独特的地方剧种,在戏曲表演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在宛西地区拥有坚实深厚的群众基础,近日该剧种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梆子是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长形成于邓州市,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始于明末,完臻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占邓州,随军戏班的秦腔被流传下来,历经数代人的发展演变,逐渐吸纳融合了本土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乡音俚语,进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表演艺术——老梆子。早期人们还称其为“西调”“南阳调”“乱弹”“土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称“宛”,故又称“宛梆”。
老梆子在清代兴盛时期遍布南阳各县及邓州城乡,大小戏班数以百计。目前,仅存邓州市犁陂老梆子剧团和内乡县宛梆剧团仍在传承着老梆子(宛梆)这一稀有剧种。
老梆子行当齐全、曲调丰富,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乐的平整规范,兼具楚乐的委婉清丽。其声腔属于板腔体,大体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各种板类的花腔统统包括在其板式的变格部分里,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它用以烘托感情的假腔——花腔为高八度无字行腔,声音飘逸、细腻、高亢、抒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系宛腔一绝。
老梆子戏是豫西南人文气质和民俗风貌的体现,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变迁,是研究豫西南人文历史的珍贵档案。2010年,老梆子被公布为邓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老梆子历经300多年的岁月沧桑、繁荣衰落,几近灭绝。为了抢救和保护老梆子,2017年,原清末“文渠犁陂‘同乐’梆子班”(成立于1905年)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李改娥、王振刚注册成立邓州市犁陂老梆子剧团,是目前邓州唯一传承老梆子的表演团体。
老梆子原有传统剧目278余部,如今,老梆子已培养出第九代传承人,目前可以完整演出的有《雷振海征北》《马三保征东》《刀劈杨藩》《樊梨花征西》等22部。这22部完整的传统剧目剧本,乡土气息浓郁,生动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感受,深受百姓喜爱。
为了抢救、保护和传承珍稀戏曲,李改娥、王振刚、杨志印、高美荣等作为邓州市文艺术学校特邀教师义务培训老梆子学员,累计授课300多课时,免费培训学员1000多人,弘扬了老梆子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他们开展了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文化扶贫等多种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