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除了戏曲形式之外,还有两个分支:曲艺和木偶。1942年,河南发生旱灾,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转行到街头摆摊卖唱,饥荒过后,又回到舞台上唱戏。木偶越调在南阳很受欢迎,其中一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仍然很活跃。越调的主要乐器早期为象鼻四弦,后普遍用于挂胡。越调从发源地流传到世界各地时,“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生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是越调的母调。唱腔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间有秦腔的元素。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南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传播,与上路越调相似。
关于越调起源,流传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据说越调原本被称为“月调”,乃中国古代戏曲的一般地方剧种所共同拥有的“平、背、侧、月”的四种调门之一。根据现存的资料考察,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越调已经在南阳一带地方广泛流行开来。尤其在南阳一带,他的民歌小曲“四股弦”专门采用月调来进行演唱,之后慢慢演变为专门的戏曲,也就是所说的“越调”,究其根源,实际是由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最早的时候的唱腔原先是曲牌格式体制的,后来由于受到梆子等戏种的影响,在演出的剧目上逐渐正规化,其具体形式随着由“正庄戏”(也即袍带戏)到“外庄戏”(大多为传统民间生活戏)的过程而发展变化。越调的表演开始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乐队也由以唢呐、竹笛为主过渡到以四弦乐器为主。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需要,越调演出剧目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其中节日、庙会“对棚戏”的开展,促进了女演员的出现;题材上以反映现实生活、民间传说、传统故事为内容的“小三门”戏、“公案”连台戏等“外庄戏”迅速增加,进而大量地代替了以“外八角”为主的“正庄戏”的演出。由于这些“外庄戏”剧目多是由艺人自己编创,或由曲艺说唱改编而来,多用俚语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性强,通俗易懂,白少唱多,活词活唱,长短灵活多变,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中代表性剧目有《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杨八姐闹酒店》、《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刘公案》等。演出剧目的变革,引起了音乐的变革,音乐唱腔除了保留少量常用的曲牌外,大部分都被板腔体所替代,新板式应运而生,【铜器调】、【十字头】、【乱弹】等极大地丰富了板腔音乐,并使唱腔板式由原来的【慢板】、【流水】为主过渡到【慢板】、【流水】、【铜器调】、【乱弹】等板类并用。“外庄戏”的兴起,打破了“正庄戏”演出中不易随意“搭班”的状况,促进了各地剧目、人才及各方面艺术的交流,推动了越调艺术的全面发展。越调剧种从此走上了全盛时期,成为河南最大的剧种之一。
越调诸葛亮越调在清朝末年发展到了它的兴盛时期,其在河南西南部地区出现了很多专业班社。较早的有同治四年(1865)前后的西峡三泰班、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的淅川六房科清平班、光绪三年(1877)前后的内乡、淅川(杨营)永和班等。除了在河南本省的发展外,有的班社还向外传播远到外省市去演出,例如湖北
郧阳柳林陂罗公庙舞楼上,就保存有“光绪三年二月内、阳二邑(杨营)永和班月吊(越调)在此一乐也”的戏班题壁。根据当地老艺人们的追述,据说在当时,仅汝州、宝丰、郏县就有一百多个越调班社,在邓县也有几十个科班。在辛亥革命时期,越调也有很大的发展,那时演出的剧本《火烧梅伯》、《赵公明归天》、《三仙妹》等戏还采用唢呐作为伴奏乐器。1917年,南阳大越调班子还曾经到过开封老羊市戏院演出。此后,著名的越调班社计有邓县老越调班、长葛县长庆班、舞阳大越调班、许昌一道辙班、襄城石行班与七班、禹州马车厂班、新郑县四街戏班等。在此期间,以舞阳班的老桂红为首的一批女演员开始登上越调舞台。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地区的职业班社逐渐减少,越调的传播也受到限制,到解放前夕,保留下来的专业班社已经寥寥无几了。
申凤梅1950年前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毛爱莲等组建了红光剧社。其他演员先后组织的越调演出团体有九女社、胜利剧团、新生职业剧团、大众剧社等。1955年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普查登记,在原有的民间越调班社基础上,河南省先后成立了郑州市越调剧团、商丘专区越调剧团(后调归周口地区)、许昌地区越调剧团、邓县越调剧团等十六个职业团体。
1956年,越调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刮海》、《收姜维》、《哭殿》、《送灯》、《大保国》等,获剧本、演出、演员等多项奖励。新中国建国以后,于1959年举行了河南省越调会演,汇集了全国上下十六个专业越调剧团,共有一千多名越调工作者会聚许昌,是越调界空前的盛会。
1963年,申凤梅率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到北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看了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后,接见全体演出人员,夸奖“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正当越调生机勃勃前进之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少越调剧团被撤销建制,大部分越调的剧团逐渐解散,大部分演职员被迫下放到农村,使越调艺术遭到严重挫折。于1976年之后才逐渐恢复。现今河南省有专业越调剧团十三个。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越调剧团恢复了十一个职业团体。1982年,申凤梅再次率周口越调剧团赴京演出。
越调自诞生地四外流传时,“音随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
上路越调以南阳为中心,又称豫西越调、南阳越调、大越调,是越调的母调。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有秦腔的元素,人们认为这是“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中的”西梆”——秦腔东渐的结果。南阳越调仍保留花腔,有假嗓甩腔,主弦为象鼻四弦,定E调。男演员较多。象鼻四弦音乐明亮而华丽,有勾音、垫指、靠弦等多种指法。四根弦的定弦为:第一、三弦定d2,第二、四弦定a2。
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常用短杆坠子(经过特殊改造的坠胡)作为主奏乐器,有的剧团定F调。女演员较多。
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南阳越调比较相似。人们也称其为“湖北越调”,以区别于流行于河南境内的“河南越调”。
作为一种传统的虚拟性戏剧表演艺术,越调在襄阳、南阳、陕南等地也颇有影响。这类戏剧的传统剧目突出了惩恶扬善的主题,彰显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性质,以自身的剧板、曲牌、伴奏方式等优势,创造了完整的戏剧音乐风格化体系,为研究民间戏曲、地方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