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梅林戏主要流行于什么地区?是从什么朝代开始流行起来的,起源有什么说法?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汉族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省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民歌、道乐等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风格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它的唱腔优美,行当齐全,表演粗犷,唱、做、念、打都很有特色。

  梅林戏,因形成于泰宁县朱口乡梅林村而得名,流行于泰宁附近的三明、明溪、将乐等地。

  梅林戏是从宋朝开始兴起,据说泰宁状元邹应龙在任礼部尚书时,为丰富泰宁的汉族民间文化,专门挑选了家乡的一班乡民到京都学习宫廷舞蹈和宫廷娱乐文化。返乡后,把所学知识与当地的傩舞、跳神、道教文化等融合交汇,创编泰宁土戏。土戏在清朝乾隆年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徽调的传入使土戏得到升华。当时泰宁朱口梅林一富寡妇周氏,在其寿辰时请了徽戏,感觉徽戏发展的较为系统、全面,就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艺人传艺,使徽调与泰宁土戏交相辉映,内容日趋丰富,因传艺地在梅林,便起名为梅林戏,从此土戏便为梅林戏所取代,并在那时得到迅猛发展。当时,还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摩郎腔(道士腔),茅担抬臼窟,扛到段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可见当时福建泰宁人对戏剧的热爱及梅林戏蓬勃发展的情景。

  明末清初,梅林村流行一种道士腔的演唱活动。有民谣道:“梅林十八坊,十个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冬鼓,唱起摩郎腔(当地人叫道士为摩郎)。茅担抬石臼,抬到塅中央。搭起土台子,唱到大天光。”这种土腔,不被弦索,只有锣鼓伴奏。

  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徽调传入梅林村,相传其时村里有周姓寡妇,家业富裕,喜好看戏。她在50寿庆时,聘请徽班祝寿,影响很大,引起村民极大兴趣。周氏便决定自办戏班,招收本村子弟入班,每逢节日,在梅林地区演出。徽调从此扎下根,并吸收当地摩郎腔等汉族民间艺术,故又被称为“土戏”。

  早期梅林戏属半农半艺性质,又称“四季班”。全班有14人,角色分“三生、四旦、三花脸”,合称“十个子弟”。戏班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常在附近乡镇巡回。后来将乐县的安仁、明溪县的长坪等村也相继成立“四季班”。

  清末民国初是梅林戏兴盛时期。梅林村的业余“四季班”,首先改用当地“土官话”演唱,唱腔也进一步结合当地民歌小调,显得更有地方特色。此时,由艾其言与吴胜筹资建立第一个专业戏班,取名“福庆班”,角色行当从原先的“十个子弟”发展到“五门十七行头”。民国初年,艾火贤办职业戏班,自任班主,名“火贤班”,演出的传统剧目有《飞龙带》、《蓝腰带》、《乾坤带》、《鸳鸯带》、《门栓记》、《雌雄鞭》、《青石岭》等。同时,戏班还到建宁、宁化、将乐、明溪、邵武、光泽等县甚至到江西省的黎川、广昌、石城等地演出;在与江西赣剧及京剧等剧种的互相交流中,吸收它们的传统剧目及表演艺术。据60年代统计,传统剧目共有300多个。

  1960年,泰宁县成立梅林戏剧团,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解散,剧本、服装、道具等遭焚毁。1979年恢复建制,加强剧目建设,新编历史剧《贬官记》在省第18届戏剧会演中获奖。1992年6月,参加在泉州举行的全国“天下第一团”(南方片)的演出,荣获大戏优秀剧目奖。1995年,该剧又获省首届百花文艺奖。据统计,1995年上演的《贬官记》、《难咽的苦果》、《顾青云》等14个剧目共202场。1996年,在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上,泰宁县梅林戏剧团演出的《关公怒》获剧目、导演等奖项。同年2月29日,在泰宁县宣传文化“五个一工程”优秀成果表彰大会上,梅林戏《金湖之恋》受到表彰。

  梅林戏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历尽艰辛,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作为新兴旅游城市的一大文化瑰宝,梅林戏不仅在舞台上表演,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经济生活中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泰宁的文化友好使者。1992年,该团创作的《贬官记》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览中,荣获优秀剧目、编剧、演员三项大奖。该剧的录像带被送往台湾省展览,很受欢迎。现在,我们仍然坚持创作,演出,在中国五省二十多个市县演出。我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文艺园林中相互竞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