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乱弹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始于明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因起源于邢台市威县而得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东西两路。在演唱风格上,各有千秋。东路乱弹的活动范围是邢台、邯郸以东,石德线以南及鲁西北一带。西路的活动范围是山西上党以东及石家庄地区东北一带。
乱弹是传统戏曲之一,是深受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戏。它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东路乱弹的活动范围是邢台、邯郸以东,石德线以南及鲁西北一带。西路的活动范围是山西上党以东及石家庄地区东北一带。
因此,“乱弹”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这是从狭义来说;若从广义讲,乱弹戏又不囿于河北。明代至清初,陕西的秦腔因用弹拨乐伴奏,而被称为“乱弹”(这里的“乱”,不是杂乱,乃指弹拨的技法和频率)。.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的其他剧种统称“乱弹”。京剧兴起之初,有人也称其为“乱弹”,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说过,“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直到今天,人们在褒扬某些演员能文能武、什么剧种也能唱时,依然称之为“文武昆乱不挡”。这里的“乱”即指昆腔以外的剧种。
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威县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
威县乱弹主要唱腔方面有明显的俗曲痕迹,演唱上近似丝弦腔,但较丝弦腔更为浑厚、粗犷。威县乱弹原来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现在唱腔均以板腔体的“乱弹腔”为主,特点是男女腔均为本字咬音,假嗓拖腔。主要板式有[一鼓头]、[二鼓头]、[慢板]、[流水板]等,偶尔也唱昆腔。其唱词是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昆腔唱词为长短句式。乱弹曲牌流传至今尚有一百多支,其中“混牌子”一般都有唱词和锣经,如[山坡羊]、[粉蝶儿]、[大泣颜回]、[潮阳歌]、[一江风]等。“清牌子”分大唢呐曲牌、笛子曲牌、海笛曲牌三部分,常用清牌子有[大开门]、[小开门]、[扬州开门]、[二板揣]、[九连环]等。乱弹的锣鼓经丰富,仅开场锣鼓就有九种之多,如老一鼓头、老二鼓头、软二鼓头等。
威县乱弹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节奏的习惯,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伴奏,红火热闹具有民间吹鼓乐风格,音繁节促。传统文场伴奏乐器为唢呐两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较曲笛细、比梆笛略粗、七个音孔)和小方笙两把。生角多用唢呐、笙伴奏,旦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文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武角多用唢呐、笙伴奏。
威县乱弹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表演古老浑朴、粗犷热烈,注重唱、做、念、打。老生、胡子生的重头戏为多,为生行之首。武戏讲究把子,成套把子有三十多种,如三点刀、单半截挺、双半截挺、单刀拐、满天红、老虎枪、大春秋、老八下等。乱弹的表演特技有飞锥穿叉、滚绳卷帘、叼碗捉提、簸粮下高、上吊荡人、吊辫子等。
威县乱弹的音乐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表现形式,每个声部在整体制约下独自进行,形成独特而微妙的旋律对比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研究威县乱弹对丰富中国多声部音乐理论,对解决给五声旋律配置对题并保持音乐整体风格统一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可惜的是,威县乱弹剧种濒临灭绝。目前,中国许多民族文化面临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保护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发文,对那些处于濒危状态、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门类,要紧急抢救;我们应该尽快采取措施,记录濒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和年老体弱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那些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原料和实物,应授权有关单位积极收集,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