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有“一昆(曲)二高(腔)三丝弦”之说的石家庄丝弦独特的魅力你了解吗?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地方戏曲声腔。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晋中东部,雁北。

  石家庄丝弦为混合腔体制的剧种,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大部分为本剧种的传统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老调、西调、怀调、晋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移植而来的,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石家庄丝弦唱腔独特,以其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著称。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官腔唱腔明快、清新;越调唱腔激昂、悠扬。官腔曲牌多为长短句,以[耍孩儿]为代表;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以[三道腔]、[罗罗]为代表。

  石家庄丝弦主要伴奏乐器俗称三大件,即板胡、曲笛、笙。丝弦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弦索、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即常说的四架弦,因此谐音“丝弦”(四弦)。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铙、哑钹等。丝弦的角色分生、旦、净、丑诸行,生行,分老生(戴白髯者)、须生(亦称红生,指戴黑髯者)、文武老生;小生,分文小生、武小生。丝弦生行还有净生,抹脸角色如赵匡胤、关羽,多是由老生应工,或是生扮唱花脸腔,如王允等。

  各行都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以花脸、花旦、老旦等行当表演尤具特色。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夸张,粗犷豪放;丑角诙谐幽默。表演以身段动作、面部表部表情和手指动作等完成戏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及人物的刻画,其中不乏夸张手法、刻板和直线条木偶动作遗风的运用,除甩发、水袖和各种台步外,还有一些特技,如耍牙、耍碗、耍鞭、耍扇、耍手绢、耍展(帽翅)、耍髯口等。丝弦借用“社火”的形式,真刀真枪地在舞台上进行展示,追求热烈火炽、火爆,粗犷豪放,崇尚特技,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

  石家庄丝弦是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在河北地方剧种中占有较高地位,有“昆高丝乱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丝弦”之说。近年来,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石家庄丝弦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

  丝弦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各剧种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有“一昆(曲)二高(腔)三丝弦”之说,在多个剧种同时演出时,只有昆曲、高腔和丝弦开锣(俗称“打通”)之后,其他剧种才‘能开锣演出。清中叶后,丝弦与昆曲、高腔、河北乱弹并称“神流”,其他地方剧种则称为“海流”。咸丰年间,流行于石家庄、正定一带的中路丝弦经常与老调同台演出,使老调的剧目、音乐传到丝弦。老调也受到丝弦的影响,丰富了剧目和音乐唱腔。

  丝弦是曲牌体和板腔体的混合声腔,具有丰富的音乐色彩。真声唱字,假声拖腔的演唱方法独具风韵,唱腔以地方方言为主,地域特色强,适应性和亲和力强。精湛的专场表现了他唱做并重的艺术追求。

  2005年,石家庄丝弦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家庄市文化局明确提出将石家庄丝弦作为石家庄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全力保护和弘扬。石家庄丝弦、艺术研究所对丝弦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挖掘和整理,共整理传统剧本200多个,微机录入剧本50多个;石家庄丝弦剧团已完成丝弦八大剧目的音像出版;市艺术学院《石家庄丝弦优秀剧作选》,《石家庄丝弦音乐简编》也在紧张编辑中。但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加大丝弦理论研究,加强丝弦文化教育,建立保护丝弦的管理制度,为丝弦艺术学校招生提供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