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其实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剧种,也叫中路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太原而得名。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名为晋剧,又称中路梆子。其特点是旋律委婉流畅,旋律优美圆润亲切,道路清晰明朗,具有浓郁的晋中地区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
晋剧即为中路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山西的四大剧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晋剧,中国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大致上是晋语的并州片,吕梁片,张呼片地区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区。
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每一部戏无不表现出独有的特点。
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广为熟知的剧目有《打金枝》、《辕门斩子》、《卖画劈门》、《游西湖》、《风雨行宫》、《算粮》、《见皇姑》、《樊梨花》、《徐策跑城》、《芦花》、《程婴救孤》(又名《赵氏孤儿》)等。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并有新剧仄出。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
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也有大段独唱。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中国晋剧艺术网是以晋剧为艺术主体,延伸其他艺术门类的大型戏剧门户网站和现代品牌。该网站不仅成为山西戏剧的信息渠道和第一个戏剧原创信息传播平台,也为山西戏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展示、传播和交流搭建了最好的桥梁。新推出的56部歌剧凸显了山西省歌剧的深厚底蕴。上世纪80年代,山西的戏曲多达56种。为了尽可能详细、准确地呈现这些戏曲,很多老艺术家出谋划策,寻找资料。网站在后续的工作中填充了剧种的内容,一些几近灭绝或退出舞台的剧种在网站上重现,让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永久保存。在地球村和互联网大家庭中,推动山西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同时有望实现中国山西戏曲艺术网的更大发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