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是徽州腔跟青阳腔的总称。徽剧形成较早。明代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传入徽州、池州一带,并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徽州腔和青阳腔。到了万历年间,徽州腔和青阳腔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地。
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拨子高亢激昂,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
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元朝末期,南戏与北方杂剧分庭抗礼。弋阳腔流传到安徽衍化成徽州腔和青阳腔,并以此为主体,形成了徽剧的前身——徽池雅调。并相继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徽州腔的产生约在明嘉靖年间,至万历而盛行。当时在中国戏坛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弋阳、徽州声腔为代表的适合普通老百姓口味的戏曲,另一种是以昆腔为代表的适合文人口味的戏剧。
清康熙、乾隆时期,徽州腔凭借徽商的推动和提倡,进入全面繁荣时期,仅扬州一地就有江春的德音班、春台班,徐尚志的老徐班,黄德、汪启源、程谦德的家班。这一时期,徽州腔更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先后吸纳秦腔、吹腔、高拔子、梆子腔、罗罗腔等声腔艺术和剧本优点,形成以徽调为主,融合众长,唱、念、做、打并重的剧种——徽剧。
清乾隆中叶,徽剧的主要声腔均已形成。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
徽剧的唱腔通俗易懂,节奏爽朗明快。其多声腔,主要包括:拔子、四平、吹腔、二黄,也兼唱昆弋腔、高腔、花腔小调、西皮。后来又增加了反二黄、反西皮、花西皮、花拨子等新腔,唱腔变得更丰富。
唱腔为不太严格的联曲体,昆弋腔和吹腔为联曲体向板腔体的过渡形式,也用笛子伴奏,既可演唱长短句,也能演唱七字、十字对偶句,比较灵活。拨子、二黄和西皮都有一套完整的板式,它们的唱词,除回龙、叠板外,均为七字、十字的对偶句。
徽剧中的脚色行当由生、旦、净、丑四行发展形成了较细的分工。根据不同的腔调、时期、地方,角色分工各不同。
青阳腔的角色行当有:生(正生)、旦(正旦)、末、净、丑、外、小生、夫旦、花旦、贴旦等十行,另有四个龙套兼演杂角。“四大徽班”进京时的徽戏行当有:生、小生、外、旦、贴、夫、净、末、丑等九行。
到了徽州的徽班时期,角色行当有:老生、武老生、正生、小生、武小生、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大花(铜锤)、二花(架子)、跌打二花(武花脸)、三花(丑)、武三花等十四行。
浙江一带徽班的角色行当有:老生、老外、副末、小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娘旦、大花、二花、丑(小花)、四花、杂(为龙套、老虎、狗,兼管道具箱)十五行。
徽剧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演出容量大,表现力丰富,能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其表演题材广泛,即能演出诸如《八阵图》《水淹七军》《龙虎斗》《七擒孟获》等历史题材的大戏,又能表演如《踢球》《闹灯》《骂鸡》等生活小戏。其表演场面或委婉细腻,如生旦排场戏《赠剑》《断桥》《醉酒》,或火爆炽列,如武打戏《烈火旗》《八蜡庙》《英雄义》等。其表演形式也灵活多样,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单折戏、连台戏均可演出。
如今,徽剧面临着种种现实困境。一是徽剧艺术特色的融化和与京剧的同化,会使徽剧失去自己的艺术特色。二是艺术人才匮乏,传承无后继。徽剧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演员老化、行业不全和艺术人才严重短缺。第三,徽剧缺乏优秀作品,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
徽剧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保留它的现场演出不仅是观众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的福音,也对世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