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慢慢被人们遗忘的苏州戏剧,如今的出路在哪里?

  关于古代的戏剧文化,在这个新的社会里,懂得欣赏和传承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应该多了解古代的戏剧,这对现在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苏剧同沪剧、锡剧一样前身都是苏滩,苏滩是江南的一种滩簧戏,因流行于苏州一带,便被称为苏滩。它最初是一种清唱的说唱艺术,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但是以唱为主,演出时演员围坐一桌清唱。苏州地区的昆曲清唱有很悠久的历史,因而苏滩很受昆曲的影响,几乎把所有流行的昆腔剧目都吸收过来改编了。如昆剧中的《牡丹亭》、《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等都被拿过来改编成苏滩剧目。正是由于苏滩和昆剧这种亲缘关系,民国时期没落的昆剧才能在苏剧团中存在。

  苏剧的唱腔很优美,一般来说有三种唱腔:其一为昆腔,众所周知,昆腔以细腻柔美著称,再结合苏州地方的江南情调,听起来格外悦耳。

  其二为南戏腔,之前小编写昆剧的时候,曾提到昆曲因采用了南戏北曲的音乐特色,才能一举成名。而苏剧中也有南戏的影子,至于南戏为何物,后面文章会写出,但是南戏的唱腔很好听这是肯定的。

  其三为滩簧腔,小编之前写沪剧和锡剧的时候,都提到滩簧戏。其实严格算起来,苏剧与沪剧、锡剧是同出一脉的,都是源于滩簧戏。可以从沪剧和锡剧的唱腔中,来体会滩簧腔的音乐。

  从这里可以得见,苏剧的三种唱腔都是富有江南情调,一点也不输昆曲,昆曲只是昆山县城的戏剧,如今都混到国家级去了,甚至还有个“百戏之祖”的称呼,而苏剧作为苏州城的戏剧,为什么相对于昆曲而言却是那么的默默无闻呢?

  苏剧和昆曲、评弹并称为苏州文艺界的“三朵花”。与昆曲、评弹的风光无限相比,苏剧“过得”并不好,面临着后继无人、传承困难的危机。

  解放以后苏剧与昆剧长期合班,两个剧种合建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并招收了大批学员进团学艺,先学昆曲打底子,舞台演出则以苏剧为主,苏昆剧团老团长姚凯回忆说:“苏剧比昆曲通俗,又兼有昆曲的雅韵,以前的演出市场上一直是苏剧好于昆曲。”当时团里秉承“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的艺术业务方针。

  可惜这些年,苏剧在戏剧萧条的背景下也陷入了困境。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苏州市将“江苏省苏昆剧团”更名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几乎所有由苏昆兼演的演员都停止了在苏剧中的表演,转而致力于昆曲的传承。有一段时间,苏剧没有演员,没有表演,有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