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仡佬傩戏起源于什么时期?

  据说,傩是汉字中最神秘的字。     

       早在2000多年前,楚国的土著就把九嶷山称为“神农炎帝”的神山。九嶷山神农的后代崇拜雒神。据考证,雒神就是傩神。起初,“傩”不是汉语,而是侗台语族的语言。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所以傩有许多含义,如祭祀稻神、田神和鸟神。贵州北部的仡佬族语言也属于这个语族。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那首《一堂傩戏唱道真》不时在村社、在山野传唱:说不清哪年哪月,祖先来到了这里,吹响牛角、摇着司刀,敲响锣鼓、唱起了傩戏…

  傩戏演出是这样的:院坝正中有一高台,由九张方桌搭起,旁边的神龛上,供奉着傩公傩母。众人落座,铜锣和皮筒鼓首先响起来。

  开头是“目连救母”,剧中戴面具的孝子向齐天大圣学艺,同时穿插了仡佬族的高台舞狮。巫道合一的法师开坛了。先请诸方神灵,神是村民在隔坛后装扮的,戴上眼皮及下颌均可活动的面具,踏着锣鼓声“禹步”一来回,算是给这个村结下了交情。神灵中有关帝、财神、川主,也有药王。

  锣鼓随后变换了曲牌,于是来了一段《穿衣偈》:四川下来重庆城,开九门,闭九门;开九门来闭九门,子牙庙内把香焚;四川下来重庆府,一戏文来二戏武;世间只有端公苦,丢了扬叉提扫帚……

  随后神巫上场,他五短身材,头缠红巾,戴着五佛冠,双眉向上竖,脸颊眉心擦了一点鸡血,青色麻布僧衣上加有朱绘龙虎黄纸符。手执铜叉和镂银牛角,一上场便有节拍地跳着,还用呜咽的调子念着娱神歌谣。

  然后,神巫双脚不鞋不袜,赤足踩上烧得通红的钢犁和闪着银光的刀山。整个过程,隆隆的鼓声,鸣呜喇喇的号角声,观众的惊叹声一直交织着。傩戏绝技有“定鸡”“踩地刀”等,这些代代相传的神秘仪式,扑朔神奇,令人万状惊恐,每每施法完毕,无不令人叹服观止。神巫舞姿笨拙而简朴,让人想到远古。

  傩戏重傩礼。在各种傩礼活动中,“气”占有重要位置。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里,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气”活动,祈祷一年四季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在道真,一场盛大傩戏的法事多达二十三坛,每一坛法事又分为很多程序,仅开坛就有请师、发锣、迎三五、献讳、献法、唱穿衣件、请三元法主、解秽、焚香、踩九州、观师、迎神下马、问家宅卦、下装等。

  道真仡佬族傩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既保持了传统的民间巫术习俗,又给人们带来了华丽的视觉效果和听觉盛宴。是兼具巫术仪式和戏剧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