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文化活化石之称的邵阳木偶戏你了解多少呢?

  木偶艺术凝聚着民族智慧,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艺术瑰宝。布袋木偶戏得名于戏偶身形如同布袋,表演都是在布袋一样的小舞台上进行。布袋戏布袋戏又称“被窝戏”、“一人班”、“扁担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也被称为“众戏之祖”。邵阳布袋戏代代相传,始终保持着初创阶段的表演技艺、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是中国唯一的原创木偶戏。邵阳木偶戏在湖南已有百年历史。

  邵阳布袋戏发祥于邵阳市九公桥镇白竹村。元末明初,为避战乱,刘姓祖宗胜公携家眷肩挑布袋戏逃难至燕窝岭定居,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布袋戏从胜公传至"永"字辈,共18代。

  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民间艺术,邵阳布袋戏包括了木偶的雕刻、戏台的制作,曲目曲谱的创作和表演技巧的传承等诸多元素,具有神秘、精致、新奇、简便等特征。300余年来,始终保持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和演出形式,独具历史文化底蕴,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邵阳布袋戏的每副戏担装有36个木偶,一般按四生六旦四净二末一丑和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牛魔王、三眼神、关公、张飞、包公、钟馗、牛头、马面、山鬼等13个特型木偶,另加狮、虎、龙、蛇、鼠等6个动物木偶的角色配制,还有刀、斧、枪、棍、剑、耙等木制兵器一应俱全。

  邵阳布袋戏的木偶只保留了头部和戏袍,无身躯和四肢。木偶头(含颈部)高约8—10公分,一般用樟木、梨木、柚木雕制。雕刻木偶是个细活,有选材、粗坯(刻画出五官头型)、镂空、精雕、裱纸、补隙、刷泥、上粉、上漆、开脸(绘脸谱)、装机关、嵌眼睛等10几道工序。邵阳布袋戏的艺人都会雕刻木偶,这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之一,从小就学会的。木偶的衣袍比较简单,用碎布缝制成一个有领口、半截袖的直筒形袍褂或衣裙,长约6—7寸。

  衣裙的颜色、式样和图案及头冠发饰,依照木偶在剧中扮演的不同形色角色而搭配。木偶头从脖子往上镂空,衣服直接缝在脖子上,表演时,艺人像戴手套一样把木偶套在手掌上,食指套在木偶头里,操控头部和眼睛、口舌的机关,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分别代表木偶的左右手,手掌代表木偶的身体,既古朴简单,又灵巧方便。

  邵阳布袋戏的戏台由9根长2尺5寸、宽1寸、厚5公分的楠木条结构连成可以折叠并拢的活动框架,四周的木条上钻有小孔,装有小挂钩,戏台的正面雕刻有被布袋戏艺人崇为祖师爷的福、禄、寿三位神像,两侧设有出将入相的马门,前台立有两根雕龙画凤的戏柱、台内垂挂有一个摆放木偶道具的布戏搭子。构成戏台的还有一条特别的长板凳和一根扁担。长板凳长3尺6寸、宽8寸、高约2尺,板凳上刻有10个小孔,设计有装挂敲打锣鼓、钹、钞、铛、云板的机关,坚韧耐用;一头装有钢插,扁担和木凳除了用来搬运固定戏台,承装锣鼓乐器外,还是艺人走南闯北、风餐露宿的歇息用具和防身武器。

  表演布袋戏时,艺人将木凳摆稳,把锣鼓等各样乐器装在板凳的机关上,将扁担插在板凳中间的固定孔里,用装有钢插的一头顶起戏台,把戏台打开,将用来御寒的蓝印花被套围挂在戏台四周的挂钩上,戏台就搭好了。

  艺人然后钻进戏台的布帷里,将制动各式乐器的细绳索套在双脚上,把摆放木偶道具的布搭链系在腰上,把骨制的叫颡子含在舌头下,一通开台锣鼓,叫子一响,声腔一开,顶在艺人手掌上的小木偶就踩着锣鼓点,人模人样地从马门中踱出来,一曲曲历史演义、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就在观众的喝彩声中开场了。

  布袋戏艺人的演奏乐器主要是“叫子”,“叫子”故称“颡叫子”,用两片猪小腿骨磨制而成,长5公分、宽3公分,中间嵌有薄钢片,用细牛筋绑扎。置于舌尖下,不影响道白唱曲,艺人们经过长久苦练,一般都能用“叫子”吹奏过门音乐,模仿乌啼鸟鸣、风啸雨急、金戈铁马之声,技艺高超者甚至可以装扮男女之音,模仿老幼之言,惟妙惟肖。

  邵阳布袋戏的剧目以目连戏、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在传承的过程中,大量吸收当地祁剧、桂剧、花鼓戏等地方剧种的剧目,由艺人根据演出的需要和布袋木偶戏演出的特点进行改编和伸缩,信手拈来、随心所欲。

  邵阳布袋戏现在保留的传统曲目有:西游记系列、封神演义系列、目连救母系列、三国演义系列、隋唐演义系列、三侠五义等等。邵阳布袋戏的音乐唱腔早期以山歌、小调、散曲为主,后来吸取地方戏音乐,以祁剧、桂剧唱腔为主,有弹腔、高腔、戈阳腔、快板、慢板等,艺人根据剧情表现的需要而变化,充分表现了邵阳布袋戏艺人的演唱功底和表演才能。

  邵阳木偶戏集木偶技艺、戏剧形式、表演技巧于一体,具有神秘、精致、新颖、质朴的特点。一百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初创阶段的表演技艺、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较高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2006年,邵阳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