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潮汕乡土艺术瑰宝----潮州木偶戏你了解多少呢?

  潮州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中国木偶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个品种,铁枝木偶(原名铁线木偶)。潮州纸影戏,即铁线木偶,是一种独特的木偶戏。历史悠久,广泛流行于粤东乃至闽南地区。是潮州民间戏剧艺术的一朵奇葩,技艺精湛,独具特色。

  戏棚的舞台一丈见方,离地约4尺半,台中挂幕帘,身高1至2尺的木偶踏着锣鼓声在橱窗般的戏台上演绎不同的故事。原本僵硬的木头经过手工艺创作,拥有了惟妙惟肖的神情和身段,戏班艺人用三根铁枝操纵木偶的躯干和双手,配上扎实的潮剧唱腔,成为了潮州铁枝木偶戏经典的表演场面,这项精彩绝伦的民间艺术流行于广东潮汕一带,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剧类。铁枝木偶不仅支撑起一台戏,更撑起底蕴深厚、异彩纷呈的潮汕传统文化。

  因主演材料不同,中国的传统影戏分手影戏、纸影戏和皮影戏三大类。潮州的铁枝木偶戏又称“纸影戏”,发源于宋朝,兴盛于明清,改革于民国初年。但现在的“纸影戏”为何不见纸的踪影,而变成了铁枝木偶呢?原来早期制作影人时,潮州戏班还是采用老办法,用厚纸片(马粪纸或牛皮纸)雕镂,在一张白纸硬窗背后点油灯映影表演。可到了清末,因为各类民俗庆典白天表演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铁枝木偶。纸影的唱目同潮剧相同,语言注重本色,又具文采,富有地方特色,善于运用方言文化等,生动形象,意趣盎然,再配搭经典潮乐,铁枝木偶戏俨然就是“微型潮剧”。

  潮州铁枝木偶戏富有浓浓“潮味”,每逢“营老爷”、入祠庆典、迎神送神等民间节庆,铁枝木偶戏常常是不可缺少的酬神、娱乐项目。戏班表演的剧目主要是吉祥戏,以讨个好彩头,如开台必演的《五福连》,亦称《八仙祝寿》。在潮汕民间,有不少老人把纸影戏当作真正的“老爷戏”,认为纸影戏过后才能做人戏,真人演出的潮剧要排在木偶戏之后。清代黄钊的《潮居中杂诗》就有写道:“落彤朝问鬼,影戏夜酬神。”可见潮州铁枝木偶戏在潮汕民俗中的风靡程度。

  潮州铁枝木偶戏在改革开放初期迎来了黄金时代,那时人们想看好戏还需排队预约剧团,到了鼎盛时期,一场表演从长达3小时变成6小时,晚上7点演到凌晨1点,观众热情与当下年轻人熬夜追剧的情形不相上下,可谓深受欢迎,盛况空前。

  只需三根铁枝,木偶就能行云流水般地在台上舞刀弄枪、搔首弄姿,当然,不可忽视在背后卖力操纵表演的那双手。

  戏班演出时会用竹竿、木板临时搭建舞台,操纵木偶的师傅席地而坐或者站立,然后从携带的道具“四箱二囊”中布置表演,即2箱木偶,1箱乐器,1箱布景,2个竹囊,装大鼓、日遮、油布、搭台用具等标配。

  传统铁枝木偶戏班一般为9人,操纵、演唱和乐师各3人,但往往操纵者和乐师亦演亦唱,技艺精湛的师傅还能边玩艺边演唱,更绝的是,有的艺人甚至可以操纵手中木偶却口唱他人之词,一心多用,切换自如。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资历较浅的小徒,叫中剧;左侧的人,叫副剧,是操纵偶人的二号人物;位于台上右侧的,叫正剧,是戏班资深台柱。现在潮州话还会用“持正剧的”来比作单位的负责人,说明此人角色之重要。

  操纵木偶表演,不仅是个手艺活,还需要发挥体力和脑力。操纵木偶的三根铁枝分为中箸、左箸和右箸,中著控制“中枢神经”把握平衡,左、右箸分别系于木偶的左、右手,舞弄动作。表演时,艺人需要用特有的手法,左手掌心向上,中指和无名指夹住中箸,拇指和食指捏着左箸,右手则捏着右箸,靠腕力改变木偶的动作,这木偶不过约2斤重,操纵者却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心中琢磨表演,口里念唱词剧,手中舞弄角色。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艺术价值,正是由这样全身心投入的艺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演绎戏剧,也展现出潮州民间艺人的草根智慧。

  铁枝木偶不只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对老玉春香剧团的第三代掌门人许瑞杰而言,潮州铁枝木偶是贯穿他们家族几代人的理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是许瑞杰如今最挂心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电视、手机等娱乐载体的兴起。传统的木偶戏逐渐被取代,以这种民间艺术为生的剧团也逐渐解散。有些剧团竟然用录音机代替以前艺人的弹唱,艺术魅力大打折扣。上世纪70年代,曾经风靡海外的铁枝木偶戏被媒体披露,现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木偶不会变老,而说方言的一代会逐渐变老。年轻一代不懂方言,让木偶戏每况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