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深山中的非遗,泰顺药发木偶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药发木偶戏起源于宋代的一种烟花杂技,是用火药带动木偶戏的传统手工艺技艺。人们一度认为其在中国早已失传。经考证,研究者认为浙江泰顺长期存在的“放花木偶”就是药发木偶。自清朝中叶从福建传入,制作和表演技艺完整保留至今。在一根13至15米长的竹竿上,夹层里装着特制的烟火轮和蜡纸装扮的木偶。当最下面一层的烟火轮的导火索被点燃,就会一层一层地喷出绚丽的火花,带动木偶表演。只在庙会、祭祀等重大节日举行。演出内容有《西游记》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剧目,也有流传于本地的一些剧目。

  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的鼎盛时期。据考证,药发木偶原是宋人的一项烟火杂技,当时有人为了使木偶戏更具欣赏价值,便把“烟花”与“木偶”结合起来,于是有了“药发木偶”。但是,药发木偶素来只是以烟花的一个种类流传着,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开业、过节及其他重大庆祝活动上。真正用于木偶戏的表演却很少,只有在上演《封神榜》、《西游记》等神戏,而又应邀请方要求时,才偶尔用上一“树”药发木偶。

  泰顺药发木偶的发展少有史料的记载。现在最具代表性的药发木偶制作艺人分别是大安乡的周尔禄和雅阳镇的欧名越。

  相传,大安乡最早制作药发木偶的是后洋王姓人家,第一代手工艺人是王立宦,王立宦原是制作火药出身,据说,平时他喜欢用火药制作烟花,当时正逢泰顺乡间木偶盛行,王好动脑筋,别出心裁剪些纸人染上五颜六色,混于烟花之中燃放,焰光下纸人凌空飞舞,甚是美观。但美中不足的是纸人易燃,每放一次烟花均需重新剪做,工艺极其麻烦费时。后来王在观察木偶戏时再受启发,用小木料仿作小木偶头,并在其五颜六色的纸衣上涂染耐火材料,以此替代纸人,既保持了小纸人灵巧轻便,又不易燃毁,可多次反复使用,而且在焰光下,五彩纷呈,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一时成为乡间逢年过节重大庆典极为盛行的娱乐项目,传承至今。不料,2004年一场无情大火使周尔禄的舅舅王贻足(王家药发木偶第九代传人)葬身火海。王家一脉手艺从此失传。

  而大安后洋周家的药发木偶就是传承于王家。王家第八代传人王善择之女王氏嫁给周明守为媳,当时王家药发木偶生意极好,周明守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王家帮忙制作木偶,但老丈人对火药的配方却守口如瓶,所以周明守一直未能全盘掌握药发木偶的制作。有一次,王氏从周家回娘家宿夜的时候,发现父亲王善择收藏的“配方”,于是熟记于心,回到周家口授丈夫周明守,从此药发木偶传于周家。

  雅阳镇欧氏也是泰顺药发木偶的主要流派,现今代表人物是欧名越。据传,其祖父在清朝光绪年间与大安后洋村王氏有生意上的往来,两家关系也甚好,久而久之,便也学得制作药发木偶的制作技艺。传至欧明越为第三代,如今他的儿子也会从事这一工艺制作。

  长期以来,药发木偶对丰富泰顺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都产生过重要作用。如果加强对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的保护,将继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如今,传统的药发木偶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的许多风俗已悄然隐退,药发木偶的演出市场近十几年来一直在缩小;一些药发木偶的艺人年事已高,很少继续从事此门手艺,且此项技艺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承传,致使药发木偶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公安部门禁止民间擅自制作和使用火药,是药发木偶在这几年几乎绝迹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这项技艺能否重获新生最关键的瓶颈问题。

  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果能得到相关部门的专门管理和批准,濒死的技艺还是有可能重获新生的。我们应该鼓励药发木偶艺人继续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的艺术人才,让这种藏在大山里的珍贵传统手工艺得以生存,进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