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永年西调起源于什么时候?是怎么形成的呢?

  永年西调是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形成的独立剧种。清朝咸丰年间,上党梆子传入永年,不断吸引当地人加入班底。演出过程中,永年一带的方言音逐渐渗透其中。同时受到多种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最终形成了永年独特的民间戏曲。1956年2月,剧团注册时,剧作家赵树理提议正式命名为“西调”,意为“调自西来”。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长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

  永年西调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及邢台地区南和、沙河、邢台诸县。河北境内仅永年有一个西调专业剧团。永年县周村、睢宁、磁县东城营、肥乡中营、曲周县大由村和马骡店、广平县平固店村、鸡泽孔卜村等处,皆有业余西调剧团。该剧种活动范围在冀晋鲁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庄)、晋东南、豫北(安阳)、鲁西北一带。

  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声腔主要由丝弦曲牌和大笛曲牌组成,有“二慢板”、“三慢板”、“四六板”、“垛板”、“慢长皮”、“介板”等繁复多样、成本成套的板式,善于表现高亢激昂、自由奔放和活泼欢快的情绪。其伴奏乐器十分独特,领奏的头弦锯琴是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它用皮做弦,采用五度定弦,内6外3,琴杆细而短,用楸木或桐木掏成的琴筒则比较粗长;土制京胡二把弦采用四度定弦,内3外6;三把弦(葫芦)属低音乐器,形似二胡,杆部较长,筒为扁形,声音低沉浑厚。西调原有“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仅演梆子腔,唱腔和念白摒弃晋音,向京白、韵白靠拢。

  2006年,永年西调剧团着力打造地方戏曲艺术品牌,满足群众对西调剧种的欣赏需求,积极培养后备人才,对传统西调剧种进行梳理和创新,不断为西调剧种注入新鲜血液,使其保持新鲜活力,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戏下乡活动,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也充分锻炼了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