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戏的雏形出现于19世纪末,因辽金时农安县为黄龙府,故1959年正式定名为黄龙戏。黄龙戏是以“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当地皮影戏的俗称)的音乐为基础,结合东北民间曲调、戏曲曲调、皮影戏专用调、萨满调、神调等形成的独立剧种。它具有高亢、粗犷质朴、清新细腻的独特唱腔和音乐风格。
黄龙戏的音乐基调是以本地皮影音乐为母体,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皮影专调、香调等民间音乐相结合,杂糅而成,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不离“此地影”调的母体,保持当地的乡土气息,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体现出民间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特色。音乐结构采用乐段体,可多次重复。
黄龙戏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可以分为南腔和北腔两种。其中南腔以吸收辽宁、冀东影调的成分较多;而北腔则以吸取吉林、黑龙江影调的成分为较多。黄龙剧在当时创腔的时侯,采用了以下三种办法:一、对皮影戏音乐中原有的曲调,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尽量加以利用;二、对那些不足以完成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曲调,则主要吸收东北大鼓、单鼓和其他民间音乐来加以补充;三、对戏曲中必不可少的、而在皮影戏音乐中又无法提供的那些部分,则采用从京剧、评剧等大剧种中借鉴、吸收。
黄龙戏的音乐基调是以本地皮影音乐为母体,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皮影专调、香调等民间音乐相结合,杂糅而成,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不离“此地影”调的母体,保持当地的乡土气息,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体现出民间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特色。音乐结构采用乐段体,可多次重复。
黄龙戏的表演程式,充分借鉴了本地民间艺术的演艺特点,多用象形写意,动作夸张(如动物:鹰、龙、虎)。在舞蹈上,吸收了本地民间歌舞、萨满舞等艺术手段,突出契丹(辽)、女真(金)等民族舞蹈风格。
黄龙戏在题材选择上,广泛吸收了当地民间口头文学,历史风物传说,黄龙府历史重大人物、事件等素材,尤其以辽金历史题材为主,形成了鲜明的辽金民族风格。
黄龙戏的乐队伴奏分文场、武场。初始阶段文场主奏乐器由于原皮影的四胡音量小,而改用大瓢板胡。演奏时不带指套,区别于评剧板胡。20世纪70年代末,文场改为高胡领奏,80年代初,试制“黄龙胡”(红木杆、短铜筒、铜木板)领奏,并与正反四胡、小三弦组成“四大件”。武场在原有基础上,根据戏剧情节的需要,选择使用低音锣、吊钹、木鱼、碰钟和三角铁等。
黄龙戏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它的表演、唱腔、旋律承载和演绎了辽金历史、东北文化尤其是吉林文化、民间戏曲等。但与其丰富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相比,目前的研究实际上仅限于表面的感受和评论,尚未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在这个黄龙戏前途未卜的时代,显得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