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常锡文戏如何叫成了锡剧,锡剧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民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锡剧以传唱为主,曲调典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武进、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后来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称为“常锡文戏”。曲调有簧调、老簧调、大陆调、新大陆调、玲玲调、紫竹调、三角板等,大多柔和和轻快,富有江南水乡传统民间音乐的特色。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打琴等。解放后整理传统曲目《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现代剧《红色的种子》等取得较显著的成就。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包括老簧调、反宫老旦调以及簧调慢板、中急板、开篇、长三腔、哭腔、说头板、滚板、行路快板等板式唱腔。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拨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锡剧的伴奏乐器吸收了江南民间器乐曲的伴奏特点,强调长旋律的抒情,因此伴奏乐器以拉弦乐器为主,如正、副二胡,弹拨乐器为辅,如琵琶、三弦等。后来为丰富唱腔的可塑性,又加入了吹管打击乐器,如碰铃、竹笛等。一些现代剧目中还加入了低音提琴、小提琴等西方伴奏乐器。

  主要曲调为〔簧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此外,锡剧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传统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等。

  簧调是江南山歌融合苏州弹词曲调发展而成的,旋律优美流畅,长于抒情。有老簧调、簧调慢板、老旦反弓调等十多种板式。

  大陆调是锡剧第二主要唱腔,源于武林班的“大锣板”(也称“大陆板”),开始仅上下两句,后仿簧调曲式结构,创造了“清板”。

  南方调原为“南方歌剧”的主要唱腔。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现多种类型的“南方歌剧”,主要在游乐场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簧调”腔类新创了新簧调、芥菜花调、簧调流水板、反宫簧调等;“大陆调”新创了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陆调、弦上调(大陆反宫调)等板式,使它从单一的曲调发展为仅次于“簧调”的另一腔类;“玲玲调”除新创男腔外,也发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此外又吸收江南的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洪发调〕、〔乱鸡啼〕等曲调。

  锡剧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音和语言,包括服饰和表演都具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对吴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支撑意义。它的起源长期植根于农村,所以乡土气息特别浓厚,剧目的通俗性也是有特色的,在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民俗性、观赏性等方面都体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它的产生和发展在江南地方戏曲中颇具典型性,为研究江南戏曲史乃至中国地方戏曲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延续文化脉络,意义重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专门从事戏剧剧本创作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转向了电视剧创作。这也成为制约剧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年轻的后备演员很少。一个演员从在学校学习锡剧表演,到成为舞台表演的主要演员,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很多年轻演员不忍心中途转行,导致锡剧团队伍不稳定,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