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保定老调你了解多少?

  保定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是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的俗曲河西调,在清道光、咸丰之间形成了戏曲雏形。早期的老调行当以生与净为主,但生与净两行分行不分腔,都是唱老生调,所以被称为老调。流行的地域比较广,除保定外,沧州、衡水、石家庄、张家口、北京、天津和山西的部分地区有其足迹和影响。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中央的领导同志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保定老调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传统民歌俗曲河西调,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确袍带戏。1884年左右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1918年左右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

  保定老调,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为区别于河北梆子,故名老调梆子,即老调剧种。对于研究地方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当地的民族发展史、文化艺术发展史乃至风物人情,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唱腔是保定老调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老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

  保定老调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基本曲调是由结构相似、结音相同的上下句组成,每个唱段都是由若干个循环反复的“上下句”组成,唱词的格式是说唱体的上下句,与大鼓词颇相近。保定老调男女分腔,老生、小生、武生、花脸、文武丑、老旦所唱的属于男腔,青衣、花旦所唱的属于女腔。男女腔有着共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规律,因而保持了两者在风格上的统一,只是调式不同,音区不同,形成了男女腔在曲调上的差别,女腔的结束音是1,男腔的结束音是5,男女虽然调高相同(都是1=C),但女腔比男腔高四度。

  唱腔板式有[二板]、[头板]、[三板]、[回龙]、[拨子]等十余种。曲牌多来自于京剧、河北梆子、昆曲,常用的曲牌军乐类有[风入松]、[江儿水]、[开门歌]、[水龙吟];喜乐类有[洞房赞]、[海清歌]、[八板]、[大满堂红]、[小满堂红]、[小寄生草];哀乐类有[唢呐批]、[梦景]、[大寄生草]、[哭皇天]、[批];宴乐类有[大开门]、[滴溜子]、[摆宴曲]、[三步歌];其他还有[备马令]、[娃娃]、[万年欢]、[上天梯]等,锣鼓经五十余个。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

  保定老调文戏与武戏在整个舞台表演中都占重要地位。行当齐全有老生、老外、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脸、丑等。其表演自然流畅、亲切朴实,一伸手一投足,包括念白,都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老调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戏。老调剧种以袍带戏见长,文武双全。群戏多,独角戏少。它的唱腔男女都一样,音型走向不同。男声唱腔浑厚激昂,粗犷高亢,女声唱腔委婉细腻,舒展激越,乡土气息浓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剧团加工排演了重点剧目《金沙滩》,并在首都北京再次演出,力争走出国门,为保定戏曲的繁荣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