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你不知道的山西戏曲之赛戏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赛戏曾经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流行。专业的敬神表演,有时伴有宗教仪式。历史演变未知。大部分都用面具,偶尔也用脸谱。唱腔属于朗诵色彩。伴以锣、鼓、大号、钹、唢呐等,没有弦乐器。有剧目《佛隐寺》,《告御状》等。现在已经从舞台上消失了。

  演出时,既没有悠扬婉转的丝竹声,又不见富丽堂皇的服装道具;舞台上有主帅无兵丁,有皇帝无侍从;各主要角色的演员大都子承父业,世代家传。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就是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赛戏。

  此前,中国专家曾普遍认为,赛戏已绝迹于舞台,这一结论甚至早在1981年就写进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然而,在邯郸市东填池村,这一古老剧种不仅从未消失,而且一直在村民中咏唱不绝。近日,赛戏被确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此同时,河北省已推荐赛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获此殊荣的,共有武强年画、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77个项目。入选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填池村位于邯郸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建在填平的水洼之上而得名。全村目前共有2200多口人,全系汉族。据东填池村村委会主任张久学介绍,由于该村周围没有河流,且地势低洼,过去非旱即涝,生活异常困苦。在长期靠天吃饭的年代里,民间祭祀活动很多。特别是每年农历的六七月间,都要举行“赛会”,以祭祀苍天,祈求风调雨顺,人稼两旺。演唱赛戏,便是举办迎神赛会时的一项主要内容。

  有关专家认为,赛戏作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研究戏曲的产生、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东填池赛戏在剧目、唱腔、配乐等方面,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风格,且演员队伍庞大完整,这在中国极为罕见。他们一致认为,东填池赛戏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按照常规,东填池村赛戏每六年上演一次,时间在农历2月25五左右。如遇大灾荒年份,随时可演。每次演出的程序极其繁琐而隆重。一开始,要由“老班头”率众到坛棚请包括城隍、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观音大士在内的十六位神佛。

  晚上开戏前,还要举行“祭鹿台”仪式。参加这一仪式的人员主要是“老班头”、众副班头和扮作一皇帝、四大臣、六百姓的演员,群众要在台下陪祭。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吟唱不断,并有乐器伴奏。仪式结束后,大戏方可开演。首场的固定剧目为《庆八仙》,以取吉祥。从当日起,每日下午和晚上都有戏上演,连演五天。演出的剧目以三国戏为主,以汉代戏、宋代戏为辅。待最后一场演出谢幕,戏装、道具、乐器入库前,还要举行一番仪式。同时还要举行送神仪式。第六天中午前,开始撤台、撤棚。中午全体班头、演员和工作人员欢聚一堂吃饭,名曰“破盘”。至此,全部活动结束。

  赛戏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与东填池村人对这一艺术活动的热爱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一古老剧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老班头”薛海国谈起赛戏的现状,心中一阵阵忧虑。他说,赛戏的演员都是相对固定的,而且父传子承。如今的年轻人不务“正业”,心思全放在了个人的致富上,很多人长年在外打工,导致演出质量明显滑坡。对赛戏的忧虑,其实还来自剧本的单调与古老。东填池赛戏所用的剧本,历史上最多时达到过五十多部,质量较好的剧本多为老秀才编写。由于年代久远散失较多,至今尚存的剧本只有20多部,且皆为手抄本。其中年代最早的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手抄本。

  为了抢救和保存这一濒危剧种,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了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外,还在制定一套保护方案,准备在未来5年内筹集专项资金支持竞赛剧,建设竞赛剧场;将指定专人全面收集失传的游戏曲调和剧本。此外,当地还准备举办与戏曲比赛相关的民间艺术节,使其成为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