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童子戏流传于哪些地方?其表演形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童子戏是江苏民间祈福活动中的一种戏剧形式,流传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北部、通州区中西部及周边地区。当地称之为“上童子”或“童子上圣”,其表演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童子戏使用南通方言演唱,配以打击乐器,声音奇特、高亢、凄厉,冲击力强,演唱内容多与猎妖、鬼神有关。

  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江淮有五个举子进京赴考,误了考期又无回家的银两。他们凭就吹拉弹唱的本领,在长安城说唱乡曲童子书谋生。唐王宣五位举人金殿献艺,晨昏相伴。一天,龙虎山张天师进宫。唐王想试试天师的本事,让五举人躲在金殿下的地坑中,上用木板掩盖,约定跺脚为号,指挥乐声起止。天师上了金殿,只闻音乐飘忽隐显,不见人踪。唐王戏说天师携妖魔入宫。天师祭剑屈斩五位举人。五举人化成冤魂大闹皇宫,向唐王索命。唐王无奈,请天宫三仙女领弟子用巫法仪式平息了纷争。唐王册封三仙女与她的弟子是驱邪纳吉的童子。

  身受皇封的童子身价大振,传唱盛唐的故事成为特许。于是他们将唐王魂游月宫,魏征梦斩泾河老龙,江流儿唐僧西天取经,刘全冬天地府进献西瓜,魏征幼子九郎代父上天入地请神——请十殿阎王、玉皇大帝、群星列宿,踏遍大小寺庙,恭请各路菩萨神仙,做逐疫纳吉的消灾胜会……逐一演绎成鼓词戏文,俗称十三部半童子书。这类演唱盛唐的系列故事有似当代的连续剧,成为童子戏的主体。

  童子戏起源于“以舞降神”的巫觋演唱,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相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传统戏剧。 童子戏使用南通的方言土语,唱的是俚曲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1]唱腔高亢清亮,如泣如诉。主要有铃板腔、点鼓腔、圣腔、书腔、喜腔。唱词句式多为老百姓喜欢的七字句、十字句。

  童子戏乐队中清一色为打击乐,有大鼓、锣、闹钵、手鼓等,无丝弦乐器。童子可分文童子、武童子两种。文童子以念唱为主;武童子的表演形式融杂技、气功为一体,惊险刺激。

  童子戏不仅用海州方言作为舞台语言,而且唱腔曲调——“童子调”的古典调就叫“卩阿大海”,唱法是四句一转头,与渔民号子“嗨——啊”及农民打嘞嘞“Ⅱ阿哈嗨”的腔调、节奏更为相似,只是稍多艺术性和节奏感,故男女老少都听得懂,都爱听。童子戏传统剧有三十目四大本,六十八单出,许多剧目虽然名称不同,但基本主题大体一样,用神话传说的形式,劝人为善,劝人孝悌,故童子戏艺人自称为“善行”。童子戏伴奏只有锣鼓和大、小钹等打击乐,没有管弦乐,有的只用两只单面狗皮鼓,加一只小碰铃;传统的演唱形式有:“台子戏”,化装在舞台上演出;“场子戏”,一张小桌两个人,敲单面鼓对面而唱;“堂戏”,在人家屋内唱戏;“打门头词”,演员一、二人不拘,站在人家门前敲鼓唱一段戏文,讨点钱、粮藉以混生活。俗称童子戏为“大戏”,认为童子戏文雅、稳重、正统,是姑姑奶奶戏;一些封建思想严重的人,严禁家中妇女看小戏,但可以把童子戏请到家里专唱给妇女们听,或者由老奶奶带领女孩子们到戏场看。由于童子戏多与巫婆、神汉相联系,为民间消灾了愿,封建迷信色彩比较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反封建迷信运动中,童子戏艺人纷纷改行学淮海戏,使这个剧种奄奄一息,濒临灭绝;现今如能抓紧扶植其人民性的一面,摒弃其封建迷信成分,这个剧种仍有复兴的可能,因为它适合广大群众的口味,受到群众的欢迎。

  童子戏的行规行俗是很严格的。童子戏艺人信仰的祖师爷也是唐明皇,用黄纸糊成的一个“⊥”形灵位牌,上端涂成黑头子,中间写“唐明皇万岁”,两边写“侍奉香火”四字,平时收藏在衣箱内,这个衣箱就是“主箱”,除小花脸外,任何人都不能坐在上面。童子戏每年最忙的是腊月和正月,此时民间求安了愿的最多,但无论怎样忙,腊月三十晚上,要把所有的服装道具人箱内“封箱”,封箱时要在每个箱内放些糕果,叫“开台高(糕)”或“开口高(糕)”。开台第一天要在后台供唐明皇灵位,演员登台前要向祖师爷磕头;开锣第一场戏必须唱神戏:《岑香救母》和《韩湘子度妻》。

  童子戏艺人内部,有严格的行规行俗。不相识的同行艺人来到戏班内,要严格按照俗规验明身份,外来人见主人时首先要抱拳当胸,谦逊地作揖并说:“唐众仙辛苦了。”班内人间:“你是哪一行的?”答:“善行的。”再问:“你跟哪位跑腿(即问师傅名字)?”答:“家师×庄×老先生,上边×字,下边×字。”回答完毕,走到唐明皇灵位前,点起三支香插入香炉内,再磕三个头,作三个揖,这样即会被看成是受过正规教育的行内人,或人班唱戏,或相帮解决困难,走则欢送留则欢迎,十分义气。

  童子戏艺人平时不准别人乱动鼓,锣不准卡着放;睡觉时不准脱内衣,不准仰卧也不准俯卧,只准侧卧,俗叫“立着睡”;早晨起身严禁说龙、牙、虎、梦、雾、雷等;同行内形成一系列行话;如:师傅——“贵前人”,徒弟——“走家子”,刀——“青锋子”,枪——“红缨子”,鼓——“花腔子”,锣——“海幌子”,大钹——“痴子”,柬板——“云扬子”,胡子——“檐口”,衣箱——“措金子”,多喝一点——“海环子”,少唱一点——“剪环子”,唱错——“偏子”,吃饭——“担憨子”,睡觉——“垂头子”,上雾——“挂帐子”,哑巴——“偏月子”。数字表达为:“-‘条’,二‘思’,三‘称’,四‘治’,五‘摸’,六‘绳’,七‘纠’,八‘爬’,九‘艾’,十‘秃千子’。”

  童子戏是江苏省十分受欢迎的传统戏剧,是一种多功能多学种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人类学、艺术学、民俗文化、社会宗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古老的剧种,显示了传统戏曲艺术的“活化石”价值,由于长期依赖于神巫迷信活动,缺乏独立性,未能形成完整的地方剧种。尤其是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封建迷信活动受到社会文明的排斥和约束,童子戏自然呈现出萎缩消亡的厄运。从中国解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在南通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相继成立了业余童子戏演出团和专业的实验通剧团,对传承保护童子戏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