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婺剧的前世今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呢?

  婺剧的前身是以徽剧为主。在当地民俗中,婺剧徽剧班分为金华路和永康路。永康路是婺剧徽剧班中的一支劲旅,永康路的主要动力来自缙云剧团。20世纪70年代末,缙云县有130多个民间剧团。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全县仍有30多个民间婺剧团。

  缙云婺剧与金华婺剧同宗共祖,发端于徽戏,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缙云婺剧以其基本保留安徽徽戏、处州乱弹两腔原味而受关注,这两种古老唱腔在原地都已经失传。缙云婺剧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地方特色成为当地最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的代表。缙云婺剧漫长发展过程中,浸透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折射出民族地域文化风采而成为艺术大观园里的一枝奇葩,繁荣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缙云古时地处婺州、台州、处州三府交界,历来为戏剧之乡。婺剧包括“徽戏”、“乱弹”、“昆腔”、“高腔”、“滩簧”、“时调”六大声腔。据本地老人说,早在乾隆、嘉庆年间(1801年前),缙云章村、胡村、东余、胪膛等地便有本土班社存在。

  1908年,缙云就有了第一支徽班“大品玉”,当地俗称“子仙班”,1913年壶镇三眼井村的吕希照、吕阿四在永康创办了“吕风台班”,尚属缙云人办的职业徽班还有“大联升”、“缙东舞台”、“高升舞台”、“宏广舞台”、“庆乐舞台”、“汉炎班”等几十个班社,其阵容整齐,名伶云集。其中数“子仙班”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缙云素称戏曲繁盛之地,有着良好的婺剧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婺剧已经深深根植在了民间,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依旧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了民间最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的代表。在缙云农村,平安戏、还愿戏、庙戏等各种庆典演出一年到头长演不衰,民间会拉会唱婺剧的人到处都是,社区、老人班都有自发组织的乐队、小唱班,不经意间就能从弄堂巷口、小河池塘边听到那悦人的腔调。至今,缙云的婺剧演出团体之众、演出场次之多均属全省之最,且形成浓郁缙云特色的风格,深受本地和相邻县市观众的喜爱,同时也推动了当代婺剧的不断繁荣和发展。

  从剧目、器乐演奏、戏腔道白及唱腔等方面,缙云婺剧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征。因受当地民俗和道教传统的感染,缙云婺剧在唱腔中揉合了一定的法事色彩和山歌味,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在器乐演奏方面,特别是唢呐吹奏,古老浑厚、深沉大气、字花韵滑。在唱腔的演奏中,如“紧都子”、“流水”、“三五七、“二凡”等都与外地婺剧有着明显不同的技法和特点。

  为保护古老的曲牌、唱腔,弘扬和传承这一传统的表演艺术,从1979年开始,文化馆工作人员陆续收集了大量的传统老唱段、老唱腔,进行编写整理。2006年8月,缙云在全省率先成立婺剧促进会,推动了缙云婺剧事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4月,副省长葛慧君在缙云调研文化工作时,对缙云婺剧予以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每年创作1-2个剧目,以加强缙云婺剧的保护和创新。2008年7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中国婺剧四百年》在缙云仙都开机拍摄。学校还将婺剧引进课堂,当作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必修课,使古老的缙云婺剧文化得以传承。

  婺剧丰富的剧目和多声腔剧种的形式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唱腔都是通过口头传播保存下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多元文化和其他剧种的冲击,古老的传统唱腔逐渐被遗忘和同化。历史悠久的“草根戏”婺剧也面临着传统唱腔和传统剧种随着老艺术家的去世而消失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