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永新小鼓原称是什么你了解吗?传统表演段子有多少个呢?

  永新小鼓原名“唱号音”。小鼓演唱的时间和地点是自由的,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大街小巷、大厅广场都可以看到小鼓的演唱,人们喜闻乐见。其唱腔脱胎于渔鼓,句式、板腔结构与渔鼓相似,但有所发展变化。曲调跳跃起伏,跌宕起伏。可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其曲调称为小鼓调,属于板腔结构,分为平腔(含平腔快板)和高腔,以平腔为主。

  永新小鼓传统表演的段子有三百多个,分为大型连本和小段子两种。大型连台本均为传统曲目,小段子中又分传统曲目、苏区曲目和现代新编曲目三大类。其内容大都是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男女爱情、伦理道德等,宣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具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永新县现收藏有永新小鼓手抄本五本,小段子三十多个。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永新小鼓的内容、形式等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创作成果颇丰。2005年永新小鼓《宝朵接婆》,荣获全国第五届曲艺艺术节精品奖,2007年入选全国第八届艺术节,荣获第十四届“群星奖”。2010年永新小鼓《宝朵招工》入选第九届艺术节,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

  永新小鼓,原名“唱号音”。是江西永新当地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曲艺。据《永新县志》记载,“唱号音”约产生于清朝乾隆(1740)年间,其祖师爷为出生于1722年的欧阳承相。他略通文墨,不幸因病导致双目失明,被送入“圣恩堂”(永新北门的盲人院)。他在渔鼓说唱的影响下,发挥自己的才华,另辟蹊径,采用永新号子、山歌,运用地方方言把他知道的民间传说、看过的戏文和周边听到的现实故事编成小段子,用渔鼓改装成牛皮小鼓(更便于盲人携带、演唱),自敲自唱,走街串户,自谋生计。由于他的演唱很受欢迎,名气大增,不少盲人纷纷前来拜师学艺,于是,这门说唱艺术得以代代相传。

  永新小鼓自欧阳承相创艺后,经历代艺人心口相传,且只传盲人,不传他人,至今已有十代,传承了270余年。

  在1953年前,永新小鼓一直沿袭“唱号音”旧名。1953年4月,永新县文化馆举办第一期盲人艺术学习班,当时的永新县宣传部长张涛(后任江西省文联副主席)在观摩后指示:“永新唱号音很有特色……在全国都是大鼓,唯独永新是面小鼓,就叫永新小鼓吧。”“唱号音”就此改名为永新小鼓,并一直沿用。

  因基本演唱曲调主要源自当地的号子,亦称“唱号音”。流传于江西省永新县及其周边地区,永新县龙源口镇一带最为盛行。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40年),“圣恩堂”(永新县城北门的盲人院)的盲艺人欧阳承相把民间故事和戏文编成节目,用渔鼓筒改装成的牛皮小鼓自行敲击伴奏,说唱表演,走街串户,自谋生计。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圣恩堂”有不得外传技艺的规矩。在过去,它只是在盲人中流传,作为他们谋生的一种支持。建国后开始向明目艺人传播艺术,丰富和完善了表演形式和节目内容。除了传统的站立表演外,还增加了由小乐队伴奏的坐式表演,并以永新小鼓命名。永新小鼓采用永新方言,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其唱词为七字句式,唱腔有【平腔】【高腔】等。乐器有小鼓、竹板、二胡、三弦、琵琶等伴奏。其传统节目有长、中、短篇,如《拜寿记》《五子行孝》《赌钱记》《懒婆娘》。永新小鼓的表演形式很简单,但其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却极为独特。节目内容主要反映当地的民间故事和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包含和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是了解永新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