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多人口大国。除了主体民族汉族之外,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历史上这些少数民族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中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一缕残阳。
有人可能会感到疑惑,满族人说的满语和汉族人说的汉语大相径庭,那在清朝的时候,满族人到底是应该讲汉语还是讲满语呢?如果讲满语的话,那么多的汉族人听不懂,清朝皇帝又怎么统治臣民呢?如果讲的是汉语,那不就相当于满族人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语言,融入于汉文化了吗?要知道,语言之于一个民族是相当重要的,它是维系一个民族繁荣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实际上,清朝的语言政策并非在满语和汉语之间的二者择一,而是逐渐在变化的。
一、早期的满文官语 建立了清朝的满族人并非横空出世的民族,他们是女真人的后代。早在辽、宋、夏、金时期,女真人就曾经仿照中原的汉文创造了女真文。后来蒙古人入侵,女真人被元朝所统治,所以被迫使用蒙古语作为通用的语言。
明朝时,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之后,就命令大臣额尔德尼仿照蒙古语和汉语创造了满文,从此满族人就开始以满文作为自己的官方文字。满文的推行有利于在女真人内部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即位,是为清太宗,他又在原来的满文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满文的书写和文法结构,使得满文逐渐完善。
清朝入关以前,清朝统治者为了证明满族在文化上的自主性和合法性,大力推行满文满语。上到朝廷、下到市井,皇帝和黎民百姓说的都是满语。皇太极甚至要求,将原金朝范围内所有说汉语的地方全部改为使用满语,如果有人违抗,将会被处死。最终,在朝廷大力推行满语的情况下,就连后来被俘虏的汉人也都学会了说满语。
清朝入关以后,满族人和汉族人的交流日益频繁。虽然当时满语的地位很牢固,但是为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清朝统治者仍然通过各种行政手段来维持满语的国语地位。编教材、翻译汉语书籍、将说满语纳入官员考核之中、八旗军必须说满语......这些措施和规定都在无形之中扩宽了满语在汉族人中的使用范围。
二、皇帝带头学汉语 满族人利用自己的统治优势,向国内各族输出自己的文化意识,但是文化的影响一直都是双向的,满族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主体汉文化的影响。
清朝的顺治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十分热爱汉文化,积极学习汉语,对于汉族的诗词歌赋他也颇有研究。顺治帝还小的时候,他的叔父——多尔衮非常反对顺治帝学汉语,他认为,清朝皇帝学汉语是背弃祖宗的表现,非常容易会被汉化。顺治帝据理力争:“现在朝中有那么多汉族的大臣,大清朝有那么多汉族的子民,我不懂汉语,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这叫我一个堂堂的大清皇帝如何自处?”
多尔衮无法反驳,也就放弃了干涉顺治学习汉语。皇帝尚且如此,普通百姓中满族人学习汉语的更是大有人在。
虽然满语在清朝满族人的统治之下,一直被当作官方语言得到大力推行,但是和汉族庞大的人数比起来,满族人要想抵御“汉化”这股潮流,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雍正帝时期,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雍正帝本人从小就跟随汉族的老师学习,所以受到了汉族文化的良好熏陶,汉语说得非常好。此后的清朝皇帝在日常的召见中,更是能够随心所欲地切换语言:如果大臣是身份地位比较尊崇的满清贵族,那么皇帝会优先说满语;如果是受到召见前来的地方汉族大臣,皇帝也会主动说汉语。但对于此时的满清贵族子弟来说,汉语已经成为和满语一样的必修课。
三、满语的衰落 在民间,满族人和汉族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之中,交往日益密切,学习汉语成为一件常事。在清朝早期,会说满语的大多是进入朝廷做官的汉族人,或者是身份地位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的汉人;而在清朝中后期,满人之中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平民,会说汉语的人比比皆是。汉语终究还是凭借自己的人口优势,动摇了满语的官方语言的地位。曾有一段时间,就连科举考试,汉语也成为了必考科目。
清朝晚期,满族文化日渐式微,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日益衰落,从前被排挤在政权中心之外的汉族官员有了发展机会,靠着发展地方实力而逐渐强大起来,例如大名鼎鼎的文正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都是晚清的汉族要员。
随着汉族官员逐渐进入清政府的权力中心,普通朝臣之间说汉语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渐渐地,汉语也就成为了晚清的官方语言。但是,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学习满语仍然是他们必修的功课,是铭记先祖的表现。尽管他们在日常中使用汉语比较多,但还是会继续学习满语,仍旧试图维护满语的地位。
四、“满化”的北京话 然而在皇权衰微、满族统治危亡的大环境之下,这种努力是十分有限的,它无法阻挡满语在国家的地位衰落。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就曾经坦言,他的满语说得极其差劲,学了学多年,就只会一句“伊立”(平身)。
清朝贵族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强迫后代说满语、写满文,虽然仍无法阻挡满语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小的趋势,但是满语的存在却给现代普通话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比如,“现代普通话”就是以北京口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语言。
满族人在此之前长居北京三百年之久,他们也学汉语,但是他们说的汉语带着满语的语音语调,现在我们所说的“北京腔”指的就是满族汉语的那种腔调。清朝时期,曾经出现过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就是现代普通话的“祖先”。可以说,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其实是已经口音被“满化”过的汉语。
在现代普通话的词汇中,仍保留了不少满语的词汇,例如,满语词haldaba,意为“谄媚”。北京话叫“奉承人”为hā(阴平),常说“hā上级”,说一个人善于奉承、会拍马屁为“会hā”,总之是“谄媚”的意思。还有我们常使用的“嗯哪”(是)、“磨叽”(不爽快)、“别扭”(不自在)、“罗嗦”(絮叨)等词语,都是满语的遗留。
随着清朝政权的建立和灭亡,满语经历了辉煌和衰落。但在满汉交流融合中,以新的方式融入现代普通话,将满族文化保存至今,这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