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渔鼓是湖南衡阳的传统民间艺术。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以猪皮膜制作的“渔鼓筒”为主要演奏乐器,是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衡阳渔鼓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歌词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通俗,语言活泼,人物形象生动。同时,在月琴、云板的伴奏下,乐曲唱腔古朴优美,紧密结合当地语言的音调,唱腔圆润,深受衡阳民间的喜爱。
祁东渔鼓的形成是在解放初期,一位名叫邹祖溪的老先生,成为演唱“祁东渔鼓”的老艺人。当时唱渔鼓多在为死者超度亡灵后,邹祖溪老先生怀抱渔鼓筒,调皮敲动简板边说边唱,把三皇子帝、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娓娓道业,一直唱到天亮。解放后,在1952年中南戏曲观摩会上,邹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江渔鼓《廖仁福的互助组》,首次把渔鼓带进了大雅之堂。从那以后,“祁东渔鼓”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艺人各具风格的唱腔兴旺了渔鼓艺术。
衡阳各县市渔鼓参照祁东渔鼓,到今天各地方的唱腔又各具特色,衡山渔鼓融入了皮影戏曲调,常宁渔鼓融入了丝弦小曲,祁东渔鼓则融入了祁剧唱腔。因此,衡阳地方渔鼓很受当地群众欢迎。现代渔鼓还增加了现实生活题材的曲目,思想性和艺术性日益提高。最突出的要算祁东渔鼓,表演已经戏剧化,运用对唱、表演唱、渔鼓小品、戏剧演唱等多种演唱方法。以渔鼓调为主,大胆汲取祁剧、地花鼓及祁阳小调的艺术精华,生、旦、净、丑各显本色,唱、拉、念、做随机应变,连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都充分运用到渔鼓演出之中,使观众耳目一新,适应了老百姓娱乐生活多样化的现实需要。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所以“打渔鼓,唱道歌”是连起来说的,如唐代的《九真》、《承天》(《唐会要》卷三十三)与《踏踏歌》(段常《续仙传》论蓝采和持拍板说唱者)。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便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变为一种说唱的艺术形式。到了元代,渔鼓已广为传唱,“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语,教习杂戏……击渔鼓,惑人集众”(《元史》卷一百五)。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著名爱国思想家王船山(衡阳人)就作过《愚古词》(愚古即渔鼓)二十七首。作者记有“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船山遗书》第六十四册)之句。从此,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传统说唱艺术。
衡阳渔鼓是在山野抒情小曲及宗教歌曲影响下形成的渔鼓调,属单曲体板腔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和微调式。其演唱方式较为简便,早年由一人抱鼓击节多角演唱,前奏、间奏及说白停顿处均可配击渔鼓,造成气势,轻重疾徐,有抑扬顿挫之妙。民国初年加入了月琴、云板,主唱者手弹月琴,伴奏者敲拍渔鼓、云板,还可对唱、伴唱。后来又加入了二胡、三弦、竹笛和电声等乐器,有多人分角演唱。渔鼓唱腔是由道士腔发展演变而来,因情节变化而派生出“道情”、“正腔”、“悲腔”、“垛板”、“散板”等几种唱腔,按字行腔,字少音多,唱词不同,行腔亦异,唱腔古朴、深沉、优美。
衡阳渔鼓曲目内容十分丰富,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据衡阳艺人说,若以每晚演唱两小时计算,曲目不重复,可唱十多二十年之久。若分门别类,可分为大传、私访、小记三类。“大传”是从《水浒》、《三国》、《西游记》等书中取材;“私访”主要是演唱明君清官微服私访、除暴安良的故事;“小记”则是各种题材的小型曲目。渔鼓演唱比较灵活,除某些较短的曲段有固定曲词外,长篇均无固定唱本,只有四字一句的“桥路本”,记录故事情节概要,演唱时靠艺人临场发挥,随口编唱,对情节与人物逐一进行深刻细致的描绘,增加浓墨重彩的渲染,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曲词包括唱词和说白两部分,以唱为主,全篇唱词分为“引诗”、“正词”、“锁口”三个组成部分。所谓“引诗”即开场诗,多为四句;“正词”即唱词的主体、结构多是二、二、三的七字句式,间而也有三、三、四的十字句式。
祁东渔鼓保存了许多演唱底本,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了传统的民间艺术,显示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其自成体系的发展在岐山白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