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宁夏小曲流行于哪些地区?其诞生可追溯到什么时期呢?

  宁夏小曲,俗称“宁夏说书”,又称“宁夏小调”,曾流行于宁北地区,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历史方志中无文字记载,形成年代不详。演唱时,根据演唱的故事情节,两人以不同的角色演唱,形成一定的逗比和助威关系,很像相声。若一个人唱歌,则另一个人手里拿着三根弦边弹边唱。唱腔为曲牌风格,声乐结构单一重复;有七句式的齐体词,也有长短句式的杂体词。是宁夏本土的民间音乐形式。它的主题非常丰富,内容相当充实,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宁夏小曲在历史方志上无文字记载,因此形成年代不详。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有学者认为小曲的源头产生于明代,但是已经无从考证。据老一辈小曲艺人口述,清朝宁夏境内已有小曲艺人活动,道光七年(1827)陕西汉中一带遣早灾,汉中一带的脚户逃难东迁,逃到了银川,中宁,平罗等地,带去了一系列陕西民间小曲,丰富了宁夏当地的小曲曲调。道光十一年(1831),在宁夏盐池境内有甘肃民勤小曲“胡家班”卖艺演唱:道光十二年(1832),有兰州卖唱艺人“伊不郎子”带领其表姐,妹妹在银川街头演唱《下四川》《探情郎》等曲目。这时期很多小由艺人在演唱时,吸收了许多陕西、甘肃小曲的曲调、曲牌及表演形式,并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使得宁夏当地小曲的曲调和表演得到丰富发展,至此,宁夏小曲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雏形诞生。

  宁夏小曲的正式诞生,要追湖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晚清时期。咸丰年间,由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要更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后的清廷面对内忧外患的窘迫,朝廷一些地主阶级的开明官员已经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随之友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此展开。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官员在中国各地建立起了最早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使得中国近代工业化由此诞生。洋务企业的发展诱导了民族工业的诞生。民族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在咸丰年间的宁夏,小曲艺人郭俭,领着妹妹雪花在银川、水宁一带沿街卖唱,演唱曲目有《闹书馆》《害相思》等。同治年间,小曲艺人王兰花在吴忠、中宁、中卫等地沿街卖唱。

  宁夏小曲演唱时根据演唱的故事情节,二人分角色对唱,形成了一定的逗哏与捧哏关系,这一点和相声非常类似,其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弹奏三弦演唱,副唱者手持渔鼓和撞铃与主唱配合对唱。若是舞台表演,伴舞者以快板配村,在表演中以唱腔为基础,融合器乐伴奏,歌唱与器乐相得益彰。若是民间表演,两人演唱时,主唱者仍是手持三弦,副唱者手持板胡或梆子在一旁帮腔即可;若一人演唱,则由一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

  宁夏小曲在曲调名称方面尚缺规范,同一曲调名下常有几种不同曲调旋律的情形,主要原因是曲调常与曲目同名之故。常见的是不同的演员演唱同一曲目时用的并非同一曲调,但均被冠以与曲目相同的名称;也有同一演员在演唱一个曲目时,有时用的是不同的曲调,但这不同的曲调也常用一个曲目名称冠名。为此在同一曲调名目下,常常会有多种句式不同、旋律各异的曲调。其节奏以2/4拍为主,较为常见的有4/4拍、3/4拍,6/8拍也有,但少用宁夏小曲属于民族民间音乐,以常见的五声调式为主,但也存在七声音阶。微、羽调式也常常出现在小曲里。常用曲调有【长工调】、【放羊调】、【放风筝调】、【拉骆驼调】、【小白菜调】、【扁豆开花调】、【茱莉花调】、【太平年调】、【五更调】、【割韭菜调】、【莲花落调】、【尼姑思凡调】和【走西口调】等数十个。

  宁夏小曲里经常会见到大量的衬词或衬字。这点和花儿很相似,如:“哋呀”、“哎哟”、“腊梅花子香”等。又如《吆骡子》里的衬词:“二郎咦尔呦”这样完全加强了歌曲的渲染力,很容易让演唱在演唱歌曲时达到寓情于歌,以情带声的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歌曲本身的表现能力,増强了歌曲的丰富意境。使得宁夏小曲在很大程度上非常更容易走进下层百姓的心窝,这种“接地气”的村词特点一直被沿用。

  宁夏小曲的曲本语言极具特色,主要以银川方言(兰银官话)为主要语言演唱。银川方言的声母总共23个,韵母总共33个,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一共39个。银川方言的声调往往只有三个声调,在单念时分别为阴平、阳平、去声。此外,银川方言在与汉语普通话相比之间,出现“子”、“头”等缀词非常普追,如“城楼”念为“城门楼子”、“山脚”念为“山根根子”、“老实人”念为“老实头子”等。在小曲曲本中,由于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缀词,使得整个曲本内容丰富生动,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更容易接近大众,突出地域特色,突出民间特征。

  宁夏小曲在唱腔特点上,大致与陕西民歌和“花儿”一致。同样采用“尖音唱腔”、“仓音唱腔”和“尖仓结合”三种唱腔。尖音唱法,即高音唱法,就是所谓的假声,特点头腔共鸣居多,声音尖利细腻;仓音唱法,即真声唱法,与尖音唱法相反,主要靠胸腔呼吸,吐字清断,声音浑厚有力。由于宁夏小曲作品的基本音域很狭窄,没有像“花儿”那样的高亢嘹亮,致使众多小曲艺人在演唱时,以仓音唱法为主,随着小曲段子的情绪起伏,略加尖音。这就使宁夏小曲作品在曲目表现上刚柔并济,虚实结合;在故事编排与表演方面,恰到好处,让观者意犹未尽。在处理故事情节方面,“尖仓结合”一气呵成,使整个小曲作品的处理浑然天成,真假声的运用自如,让宁夏小曲唱腔更为婉转、圆润。

  宁夏小曲的流传情况并不乐观,在中国大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在中国,除了晚清出生,民国卖艺,建国后登上舞台的张玉贵老先生,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出名的宁夏小曲坐唱第一人徐明智之后可以说宁夏小曲没有几个人来传承演唱的。并且宁夏小曲演变的坐唱和根据宁夏小曲创作的歌曲早已不再是最初的那种形态,从演唱发声到技巧进行了太多的改良,加上中国没有儿个人研究宁夏曲艺以及宁夏小曲这类民间音乐形式,相关研究少之又少,这一音乐形式面临被时代所抛奔的危险。

  为了保护宁夏小曲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宁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组织非遗保护专家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宁夏小曲档案;不断加强对传统歌曲的研究和挖掘,鼓励艺人创作新歌并推向舞台;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让更多人关注宁夏小曲艺术的发展。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宁夏小曲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