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好听又接地气的苏北大鼓其起源于什么时期?分布于江苏的哪些地方?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又称睢宁大鼓、宿迁大鼓等,当地惯称大书。是江苏宿迁的一种传统戏曲,分布于江苏北部的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安徽东北部、山东南部等地。

  我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周庄王击鼓教化臣民的传说。因此,大鼓艺人都崇奉周庄王为祖师,并认为自己就是继承周庄王的事业,从事正风化俗、教化人民的一项重要艺术工作。

  我国早期出现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东亭大鼓五种形式均产生于山东、河北一带,后遍布全国各地,种类更加繁多,并且形成了一源多流、多源合流的规律。

  据《中国曲艺志·江苏卷》和《睢宁县志》载:“明清时,琴书、大鼓、评书、山东快书等十多种曲艺已传入睢宁,其中以琴书、大鼓最受群众欢迎。”清朝嘉庆年间,本县邱集乡农民张作顺(张朝聘爷爷)乞讨流浪至山东,迫于生存需求和对鼓书的爱好,师从山东沙姓艺人学习梨花大鼓,后于1820年(嘉庆24年)传入睢宁。

  清光绪年间至民初是睢宁大鼓兴盛发展期。随着鼓书艺人逐年增多,睢宁出现了颇有名气的两位鼓书艺人,即是张家第三代鼓书艺人张朝聘和本县龙集乡的熊传法,分别被称之为“鼓界元帅”、“鼓界先锋”。

  张朝聘、张家城父子俩在继承梨花大鼓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多方鼓书技艺,博采众长,潜心钻研、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苏北地方特色的一门鼓书形式。张家两代人的苦心钻研,终使山东大鼓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睢宁苏北大鼓。

  民国至建国初是睢宁大鼓的高潮发展期,全县鼓书界出现了张朝聘、熊传法、魏其秀、朱光前为代表的四大风格流派。其中张朝聘因在苏皖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被称之为“盖苏北”。

  演出形式多为一人表演。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的伴奏乐器,有说有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一人完成。艺人以表为主,以唱为辅,以说表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间真情。长篇大书,百唱不厌;言情小段,歌颂模范,教育民众面广深远。

  鼓书内容以演唱历史故事为主。苏北大鼓在解放前至“文革”前,均是以说唱大部头历史书目为主,俗称“蔓子活”。有“说不完的呼杨将,唱不完的岳家军”之说。鼓点起时,说尽前朝兴亡事,钢板响处,唱透人间悲欢情。其主要书目有《响马传》、《刘公案》、《说岳全传》、《并吞六国》、《前后七国》、《杨家将》、《薛家将》等经典曲目。其内容大多是历史征战故事,历史通俗演义等,其中大多富有人性化的口头文学或描绘波澜壮阔的历代开国史,或叙述悲欢离合的儿女家常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唱腔委婉动听,是祖国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遗产中宝贵的一部分。

  有《金枪北宋》、《八部春秋》、《说唐》《银河走国》、《云台中汉》、《响马传》、《罗通扫北》、《东汉》等60多部长篇书目。同时,出现了不少演唱名家,宿迁的吴相国演唱《金枪北宋》唱篇锦绣、语言炼达、书路新奇。睢宁的倪老端演唱的《说唐》。张绍聘(外号张大篷)唱腔高昂优雅、说表传神,常年携带两人推篷车,活动在苏北、鲁南、皖北的广大地区,篷大可容千人以上,因此得绰号张大篷,他以演唱《月唐》、《岳传》而名冠苏、鲁、皖地区。在《宿迁县志》(光绪志)中记载:宿迁教军场,有说唱出四五场,宿迁的吴相国,成年在宿城说出鼓书,之后张绍聘说唱大鼓亦为群众称道。

  其演出形式多为一人表演。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的伴奏乐器,有说有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一人完成。艺人以表为主,以唱为辅,以说表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间真情。长篇大书,百唱不厌;言情小段,歌颂模范,教育民众面广深远。

  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集镇逢集时都有宿北大鼓艺人设场表演,群众誉之为“集胆”。使用宿迁地方方言演唱的苏北大鼓,一人多角,有说有唱,表演者左手打两块月牙板,右手击鼓,说白时不用板,有时击鼓,唱篇时击板敲鼓。

  雅俗共赏的苏北大鼓唱腔粗犷,唱词严谨,讲究平仄相对、优雅和谐、结构规范,尤其讲究“扣帽”(悬念),情节扣人心弦,多为战争场面为主,一场书大扣子套小扣,小扣连大扣,一个扣子还未解开,另一扣又套上,使听众始终扣在书的情节之中。苏北大鼓无固定乐谱,各地艺人按自己所处区域的语音特征,唱腔各异,但基本唱调有四句调、垛子口(快流水)两种。

  苏北大鼓以长篇书目为主,据统计,长篇传统书目有280多种,新编剧60多种,是苏、鲁、皖、豫地区群众喜爱的曲种。

  苏北大鼓因其植根于民间、取材广泛,从三皇五帝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济建设,无所不包,富有地方风味,深受群众喜爱。清同治年间,苏北大鼓已形成张、沙、杨、韩等十大流派。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苏北大鼓开始出名,特别是在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被当地人广泛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