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你知道湖州三跳是什么吗?为什么一半湖州人都说不出答案?

  湖州三跳,俗称“纤板书”、“三敲板”或简称“三跳”,因其伴奏乐器“三敲板”而得名。流行和分布在以湖州为中心的浙北各市县,是一种以“劝世调”为往复,使用湖州地方方言,说唱交替的地方民间艺术。

  三跳的起源,据成书于明嘉靖年间《吴兴掌故集》记载,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与宣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记载中劝世文与湖州三跳主要唱调“劝世调”名称相契合,宣卷的“护经”拖腔帮唱又与湖州三跳演唱形式相类似。在19世纪60年代,三跳盛行于湖州各农村。

  20世纪初流入湖州城中,最早在湖州府庙内的茶室书场演唱的艺人有杨阿培、王仁堂等。后三跳艺人增多,演唱活动迅速发展,以湖州城为中心逐渐向郊区四乡及德清、长兴、嘉兴石门、桐乡等地辐射。其中德清发展尤其迅速,民国初年即成立了三跳艺人的行会组织“正古社”,主要艺人有宋银林、宋法林、张银林等。1924年,湖州曲艺行会组织“明裕社”成立,其中专营或兼营湖州三跳演唱的达100余人。至30年代中期,湖州地方曲艺逐渐形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艺人帮派,如湖州帮、德清帮、南浔帮、桐乡帮等。自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以许丽鸣、朱子松、闻永泉为代表的各级传承人积极授徒传艺,活跃于吴兴、德清、长兴等地的三跳传承基地和各种演出场所。

  三跳以“劝世调”为基本唱调,演出形式分为单档和双档。单档一人演唱,自击三跳板伴奏。双档为两人演唱,主唱者击三跳板说唱,称为“前场”,另一人敲扁鼓或板鼓、板等伴奏,称为“后场”。三跳传统曲目分为长篇(俗称“正书”)和开篇(俗称“堂书”)两类。传统长篇曲目有《小金钱》、《金台传》等60余种,开篇有《烧香堂书》、《倭袍堂书》等20余种。

  多年来,一直坚持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三跳传承人。同时在吴兴、德清、长兴等地建设传承基地,开展三跳普及教学工作。近年来,在传承传统曲目基础上,创编《三张火车票》、《英台担水》、《英台乔装》、《竹别林》等曲目,在各级大赛中获得一致好评。分布区域湖州三跳艺人主要分布于湖州中心城市及所辖吴兴、南浔二区,德清、长兴、安吉三县,有部分艺人分布于接壤的浙江嘉兴桐乡市及江苏苏州吴江区震泽镇。因此业内曾以属地名习称为“湖州帮”“南浔帮”“长兴帮”“德清帮”“石门帮”(亦称“桐乡帮”)等,又因各县、区方言略有差异,说唱风格及曲调旋律也有所变化,带有一定的流派因素。演唱活动区域除湖州市全境外,曾一度广达嘉兴、杭州、上海部分县、区及安徽广德县、江苏宜兴市等地。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人口267万。湖州全市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两区,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湖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空气湿润。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东部为平原水网区。湖州地方语言属吴语系,亦为吴歌盛行地区,历来流传着丰富的吴声山歌和时调小曲,为江南摊簧流行的中心地带。

  湖州三跳是浙北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品种。剧目具有较高的民间文学价值,唱腔简洁明快。其中桐乡的三跳唱法音域宽广,节奏缓慢沉稳,旋律缠绵优美,绵长委婉,风格独特。据考证,三跳所用的“劝世调”是越剧“呤哦调”的前身,对研究越剧唱腔的形成有参考价值。由于它与宣卷劝世文有一定渊源,对研究宣卷的演变也有参考价值。湖剧中也常用三跳做为主要辅助唱调使用。

  “文革”后,形式灵活、深受群众喜爱的“三跳”艺人数量锐减。在湖州,能唱三间舞的艺人只有一两个,而且年纪大了,后继无人。延续和传承这种多样的民间艺术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