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以砀山花鼓为基础,吸收了评剧、京剧、豫剧的腔调发展而来。音乐为花鼓曲调,六棱高胡为主导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曲唱腔“四平八稳”的寓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戏曲。由于四声调的演变脉络清晰,有据可查,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作为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目前,四平调流行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接壤地区,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也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四平调在中国的汉族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四平调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它是由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四平调剧种分布于山东的巨野、成武、金乡、曹县、单县;江苏的沛县、丰县、铜山;安徽的砀山;河南的商丘、范县、长垣及河北南苑、丘县、大名和山陕部分县市等地方。
四平调源于说唱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简单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四平调音乐中唱腔音乐是它的主体,以板式变化体为主,以平板为主要曲调,运用戏曲音乐板式派生原则,派生出不同板式。
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目前河南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山东有成武县四平调剧团。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我们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四平调的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如,四平调唱腔的上句、下句都可以落在"2"音上,上句又可以落在"6"音上,下句可以落在"1"音上。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基调就是四平调唱腔。四平调与二黄唱腔的连接十分谐和。四平调的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京剧旦角行当的各个流派,都有别具一格的四平调唱段。
四平调是一种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同时,四平调因其清晰的演变发展过程,被称为“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