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聊城杂技是聊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聊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素有齐鲁英豪之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聊城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当时东夷人的首领蚩尤据说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的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东阿王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状况。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农学艺,东阿县孟庄、贺庄、张大人集等村就是著名的杂技村。民国初期,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此外,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其中有些团体曾到朝鲜、日本、新加坡演出。
民国初期,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此外,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其中有些团体曾到朝鲜、日本、新加坡演出。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马戏团8个。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区杂技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杂技得到长足发展,群众基础更加丰厚。东阿的路庄、臧庄、葫芦头,莘县的刘菜园等村,都是著名的杂技村。据统计,仅东阿县在全国许多省市杂技团工作的艺人就有1200多名,原籍聊城或与聊城地区艺人有血缘、师承关系的杂技艺人,几乎遍及全国各大杂技团体。
聊城的杂技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史记》载:杂技源于角抵,又名蚩尤戏。而传说中的最早的角抵英雄蚩尤,生前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就在聊城一带,死后,其首葬在聊城寿张。曹植曾为东阿王,史载他精于“百戏”表演,东阿民间就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由此可知,那时聊城的杂技马戏已经相当知名。此后,聊城民间杂技长盛不衰,并且涌现出了像李禄友(李半仙)、张义成(张大辫子)等对中国近代杂技艺术有重要影响的杂技艺术家。
1993年文化部批准在聊城建立中国少儿杂技基地,并将其列入国务院蒲公英计划。聊城市政府依托中国少儿杂技基地,建立了聊城蒲公英杂技艺术学校,培养杂技后备人才。但这仍然与科学的、立体的、全面的、原生态的保护相距甚远,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意识和工作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聊城杂技虽然得到了大力的发掘和提倡,但仍有衰落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作为谋生手段的杂技对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吸引力,导致后继无人的现象严重。一些有成就的杂技演员因年事已高而逐渐退出舞台,有的相继去世,使得一些特技有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