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不爱红妆爱武装,水峪女子中幡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水峪中幡是传统民俗活动中的表演项目,当地称之为“众会之首”。幡高约8米,幡顶上有伞盖和小旗,幡杆上挂一根长纱或布制的长幅,幡顶挂铃铛作为装饰。通常幡重为50斤(男)和30斤(女)。表演时舞动8面或10面幡,再配10面直径1.2米的大鼓。中幡表演的套路动作如“站肩乌龙绞柱”、“左右大盘肘”等60多种。鼓声是表演的前奏和指挥。先由男幡游走开场,随后女幡登台亮相,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杆不落地。

  水峪中幡早期由一位冯姓村民从大邵村处拜师学艺,后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套路,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爱。水峪中幡也渐渐从自娱自乐的堂会舞幡演变成集体表演。清朝咸丰年间,中幡艺人邢德春舞幡上下纷飞,幡艺独到,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民国初,与男子一样参与劳动的山区妇女也渐渐加入耍幡行列,“水峪中幡”由单一的男子表演改为了男女同演。民国以后,杨天聪、杨守奇等耍幡艺人仍在不断发展中幡表演,传承至今。

  南窖水峪中幡,幡高约8米,幡顶有伞盖、小旗,幡杆上下悬挂纱或布制成的长幅,并且挂铃铛作为装饰。通常幡重为50斤(男)和30斤(女)。表演时舞动8面或10面幡,再配10面直径1.2米的大鼓。中幡表演的套路动作约有60余种,如“站肩乌龙绞柱”“左右大盘肘”等。鼓声是表演的前奏和指挥,先由男幡游走开场,随后女幡登台亮相,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续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杆不落地。

  水峪女子中幡独具特色,打破了男子耍幡的单一性,使表演更具观赏性和惊险性。2007年水峪女子中幡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水峪女子中幡队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前的京华情韵迎来客演出,让外国来宾惊叹连连。随后又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年大庆庆祝活动、第一届全国农民艺术节等重大演出活动等,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

  水峪中幡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是研究北京民俗文化兴衰的活资料。其变化多端的艺术动作仍然具有生动的艺术生命力。但是,随着老艺术家们日渐老去,迫切需要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