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有中华一绝之称的“建瓯挑幡”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挑幡是流传在建瓯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挑幡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相传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抗清复明,征调军队,渡过海峡收复台湾省。当时,建瓯郊区大洲村的年轻人大多被征入伍。收复台湾省后,一些士兵在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争相相互转告。家家户户举行宴会,村里搭起舞台庆祝。把土人带回来的军旗插在长杆上,自由挥舞,纪念牺牲的英雄兄弟。从此,在正月二十四日,各大洲的人民都会敲锣打鼓,装饰旗帜和杆子,跳舞以示庆祝和纪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成了如今建瓯地区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

  建瓯挑幡之所以被称为“中华一绝”,是因为建瓯的幡比别人的高,比别人的大,最高的幡达到10米,有40斤重。挑幡这项民俗也得到广泛认可,2008年建瓯挑幡列为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绩斐然。

  那什么是挑幡呢?挑幡是表演者以独特、新奇的肩挑、臂举、头顶、腰背腿及全身许多部位的高难度的动作高高挑起挂在一根粗壮的长长的毛竹上的幡,令其永远不倒,高高飘扬。建瓯挑幡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不断形成许多新颖的高难度表演套路,挑幡需要技巧,也需要体力和耐力,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

  挑幡所用幡长度一般为8到10米左右,一个完整的幡由幡杆、幡顶、幡幅、旗杆、幡箍、幡斗、幡旗7个部分组成。一根在山上被砍倒的毛竹,需经过削枝打叶、晾干、烤直、刷上朱红漆、画上吉祥图案等工序才能成为幡杆。幡斗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造型,代表的是平安吉祥,用过去人们的话来说是会除病镇邪的,带着美好的寓意。

  现在除了正月二十四日建瓯会举办隆重的挑幡活动外,只要遇到喜庆的日子、高兴的事,都能看到建幡舞翩跹的景象------逢年过节,或者大庙会,建瓯都要举行场面热烈的挑幡活动。挑幡表演一般两人一组,先由一人将幡杆扶直,直指云天。当笔直的幡竖立于表演者的足尖时,只见他气定神闲,轻轻一挑,长幡便飞到他的肩上,牢牢地钉在那儿。在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锣鼓声中,他两手轮番舞动,有板有眼地表演一系列招式。进入佳境时,长幡如轮旋转,似蛟龙冲天;铃声叮当,恰似编钟鸣响;长幡起落,气贯长虹,夺人心魄。挑幡的一招一式都显力道,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斗志、强悍的力量,生动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彰显着传统艺术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人民群众也需要这样精神文化丰富他们的生活。

  建瓯挑幡,幡随人动,人借幡势,人幡合一,舞出虎虎生风,舞出异常精彩。

  目前,建瓯挑幡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套路,如: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肘擎中军令,牙咬北海塔,口挑百战旗,鼻托乾坤棒,脚踢西方柱等跌宕起伏、穿梭组合而成的多彩多姿的招法。挑幡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显示着力量,让人感到信念坚定、斗志昂扬、实力雄厚,生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凸显了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