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峨眉武术“五花八叶”到底是个啥?峨眉武术起源于什么时期?

  峨眉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以四川峨眉山为发祥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广泛流传于四川全境乃至西南地区的武术总称。峨眉武术起源于峨眉山,有80多个门派,上百种拳型和拳路,是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峨眉武术通过与峨眉山的佛、道、儒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动作似快似慢,快慢交替,似柔似刚,刚柔并济。

  关于峨眉武术的起源,把成型期统一界定为春秋时期的战国。而峨眉武术缘起于古巴蜀,孕育时间可溯源到上古时期,古巴蜀人信奉神秘的神巫文化,崇尚养生之术。在众多的地方史志中巴蜀先师“彭祖”被信奉为巴蜀武术的拓荒者。

  《华阳国志·巴志》所云,周武王曾统领巴蜀大军伐战纣王,并留下“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这里的“歌舞”即是一种融巫术与技击为一体的实战技能,也是历史文献中的“巴渝舞”。世界上大部分原始民族都有巫术,几乎所有的巫术仪式过程,都隐现原生态歌舞的形式或驱鬼除魔的武艺套路的雏形。在原始部落时期,像类似于这样的“巫舞”有很多,如“傩舞”“板盾舞”等。在古巴蜀地域除了这种典型的“巫舞”外,还有以“戏”和“舞”相融而生的武术形式,如“跳剑戏”“斗牛戏”“剑器舞”“角抵戏”等。这些带有神巫文化烙印的“戏”和“舞”来自于原始生活,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丰富了峨眉武术源起的内涵。

  受神巫文化影响,历史上有不少文人方士为修道成仙深居峨眉山。“据方志载:‘战国白猿,动灵子,字衣三’”,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拳术——“峨眉通臂拳”。史料中的“动灵子”就是白猿祖师司徒玄空,司徒玄空不仅创编了通臂拳术还创编“猿公剑法”,而“猿公剑法”正是当代“峨眉剑”的雏形。明代抗倭将领唐顺之曾在《峨眉道人拳歌》中谈到,“道人之术,乃山中白猿授,其法变多幻,快如闪电”。“峨眉通臂拳”的创建,不仅对峨眉武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彰显巴蜀武术与众不同的文化特性。

  魏晋时期,随着释道思想的广为传延,峨眉山成为巴蜀地区众多修行者参禅论道的集中地。道教修行者为祛病延年以求齐天同寿,僧人平时除了参禅打座外,还会舞弄一些拳脚和器械,他们将道教的养生功与山野狩猎之术相融合,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僧门武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僧白云禅师创编了“峨眉临济气功”,即后来被称为《峨眉十二桩功》。可以说《峨眉十二庄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为峨眉武术内修外练、刚柔并济、庄技一体、形神和一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功效。

  明末清初是中华武术发展的高峰,也是峨眉武术的成熟发展期。峨眉武术经历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受到唐代武举制、元代选仕制和明清武举制及民间众多武术门派的影响,其承传的技法丰富多元,体系精深复杂。据史志载:“清末,有法师李真内功深厚,剑法精湛,其门人数千,有峨眉剑仙之称”。明代武术家程冲斗撰《耕余剩技》载:“峨眉枪法,如梦如幻,技法巧妙,攻守兼备”。清康熙年间,吴殳的《手臂录》,阐释了峨眉枪法,“枪法一十八扎,十二倒手,攻防兼备,破诸武艺”。“在峨眉枪法中,有治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戒谨、倒手等技法,丰富了峨眉派的武术理论。”公元1606—1646年,张献忠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大量的武术文化被带到四川并与巴蜀武术形成了历史上的大融合,促进了峨眉武术体系的完善,也使峨眉武术逐渐发展成为流传广、影响大的地域性拳种,成为家喻户晓、鼎立中华的三大武术流派之一。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华武术的地位受到挑战,三大流派武术的发展也逐渐式微。虽然中华武术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区,但仍有许多之士,热衷于对武术的修炼。

  2010年4月26日,“峨眉武术联合总会”成立大会在四川峨眉山大佛禅院举行。依托峨眉仙山,把大佛禅院作为传承、弘扬、发展峨眉武术的基地,在成立大会上确定峨眉武术的发展规划,“建立峨眉武术宗祠;重兴峨眉武术段位制;兴办峨眉武术学校;注重禅武结合;拓展峨眉武术对外发展平台;夯实峨眉武术的文化根基,促进峨眉武术全面发展”。

  峨眉武术在海外也享有盛誉,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国际白眉武术联合会”“峨眉武术馆”及“峨眉武术气功保健中心”等武术组织机构。从2004年以来,峨眉武术受到海外媒体的关注,韩国武艺研究所、韩国灵山大学跆拳道等人到峨眉武术研究会进行武艺交流。韩国KBS电视台、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对峨眉派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作了采访报道跟踪。

  峨嵋武术有架式工整,舒展,动作快速勇猛。各种腿法及跳跃,要求打拳即与人较技的赵门拳。有虚步高桩。刚劲有力。技艺上重擒、拿、挤、靠。贴身近打,腿不过膝的僧门拳。有以擒拿为主,配合功法打“草龙桩”、“沙袋”,操“滚筒”。杜绝,阻止对手攻击的杜门拳。有软缠脆打,刚软相济的“不画圆不成拳,对方手来无法拦”的岳门拳。有动作刚猛,沉脚重手,并辅以发声助威的洪门拳。

  有以褂、拿、探、巴手法为主。手轻脚快的化门拳。有以字形取意,每式一字,以字练拳,以单操为主。运拳时以鼻呼气配合,发声助力的字门拳。有以意识运动肢体,以肢体进行攻防的慧门拳,有攻守进退皆侧身取势,身型中正,身法讲究吞、吐、沉、浮步法多闪展侧进;技击来说究以快制慢,顺势借力的黄林派等。

  武术工作者对于峨嵋武术的拳法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峨嵋武术拳理技法和南方拳术以及北方拳术有所区别,具有独特之处,而这种具有南北交融的技击风格也逐渐得到了广大武术研究者的认同。

  峨眉武术是融合了儒、释、道等文化思想,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流派。峨眉武术不仅继承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也继承和发展了武术文化。因此,峨眉武术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方面具有研究价值。既要注重内在精神的培养,也要注重外在形式的锻炼。因此,峨眉弟子必须注重仁爱、诚信和人道主义精神,这表明峨眉武术具有美好的道德价值。峨眉武术内气的修炼也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和医疗价值,峨眉武术的表演也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峨眉武术的完整传承面临诸多困境,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