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法之一。关于它的起源,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普遍认为它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1680)。形意拳创立时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现今流行的形意拳是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改革创立的。形意拳讲究的是内意和形相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由于形意拳动作对称、严格、完整、和谐,所以长期系统地练习形意拳能使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中枢之间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协调性,而且能使运动中枢与植物神经之间也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共济的协调性,从而改善各中枢之间的协调性。
五行拳中,劈拳除技击有巨大威力外,还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尤其对人的肺部健康大有益处。久练钻拳能去僵拙为灵巧,使人体运动更加协调灵敏。练炮拳能增强心脏功能,从拳理上说可以促使血脉灌至上焦,气沉丹田足可以充实下部,所以练炮拳有生髓生血、益智益神的功效。
长期坚持练习形意拳能够充分调动全身肌肉、关节、骨骼、韧带和筋膜,增强肌肉的弹性、伸展性。通过提高肌纤维的伸展性,增强肌肉的弹性,协调主动肌与协同肌和对抗肌来发展肌肉力量,也使关节活动的幅度加大,韧带、筋膜拉长,脊柱的活动幅度加大,增加了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强了骨代谢,能使骨骼系统中骨松质有序化,提高骨密度,增强骨骼的抗拉、抗压、抗扭和抗折的能力,这对保持机体工作能力、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以及预防颈、肩、腰、腿痛和关节淤血等疾病很有帮助,提高运动系统的整体机能。
市面上的形意拳演练,大多流于形式,不论你打着明劲的幌子,还是打着暗劲的招牌,实则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形意拳,没见过真正的形意拳,我此说绝不是信口开河,以下略说明几点。
形意拳练习,最关键的是基础,这个基础并不是三体式,而是如何把肩胯打开,我这里用了两个字“打开”,而没有用“松开”这两个字,原因在于打开指的是筋健和韧带被抻拉开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到放松,否则嘴上和心里的放松,是无济于事的,就如同让一个脑血栓患者站稳了一样,等于白费气力。
做到以上细节接下来就是塑形,方法就是站三体式,三体式是在中正中求放松,这个放松指的是架子放开之后,整个身体沉下来,沉到什么程度,肩胯腰,乃至膝盖都不能有一丝向上支撑的力,全身的重量都要放到脚下,乃至地下。什么叫松沉?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松沉!
以上两点看着很容易掌握,但是现代人有百分之九十肯定做不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些细节!所以说很多人练形意拳都是在走形式罢了!
很多人练形意拳,以为形式熟了,就可以发力了,各式各样的发力方式,乃至发声喊叫的,不过是哗众取宠,无病呻吟罢了。形意拳的力,是自然劲,即气不运自充,力不加无穷。这个力怎么发出来?三个字“地翻天”,就如歌诀中说的“练拳容易得劲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就是这个意思。地翻天,指的就是力自丹田发出,传导到足下,经过大地得反弹,传导到手,这就是整体力,合“天地人”之力。三体式叫三才桩,什么是三才?“天地人”而已,不能松到脚跟底下,上不能接天,下不能接地,哪来的三才?
说实在的,形意拳的入门,是为了让用户的身体松脱与天地相连,也可以说让用户的身体融于天地之间。这时候如果在铺着黄豆的地板上练习,站立不稳,身体前倾后仰,甚至摔倒。在最坏的情况下,可以向前滑出一英寸。如果后期比较熟练了,可以把黄豆碾碎。这就像犁地一样。这是形意拳的基本东西,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功夫。可见形意拳入门有多难,这世上有多少人入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