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鹰爪翻子拳据说是传统拳术八闪翻繁衍出的拳种,你了解多少呢?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法是武术的基础。一般有内功和外功。鹰爪翻子拳强调内外结合。练习本门武学,只有两者兼得,互相利用,才能做到坚如铁,柔如棉,刚柔相济,内外一致,心神相通,达到一种自由运用的奇妙境界。

  鹰爪拳的前身是“岳氏鹰手”和翻子拳。“岳氏鹰手”传说创自南宋名将岳飞,但缺乏考证依据。根据《雄县县志》《鹰手拳谱》的记载和陈子正先生的有关口述,它可考证的历史始于清末同治年间的武术宗师刘士俊。

  翻子拳在明代称为“八闪翻”,后俗称“翻子拳”、“翻子”。鹰爪翻子拳是八闪翻繁衍出的一个流派,它以翻子拳的八个闪翻技法为基础,吸收“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手型,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广泛流行于京南、保定及河北其他地区。河北省安新县的李树园、李耕耘,雄县的国隐东、董宪周、刘士俊等人,都是清代晚期的翻子名家。

  翻子拳过去主要流传于河北高阳,清末传到东北。主要在河北、辽宁、甘肃、陕西等省较为盛行。近代翻子拳出自河北省段氏。现在,翻子拳在西北、东北传播较广,两地同属一脉,但在劲力和风貌上略有不同。西北所传,经过通备劲的演化,较多注意以腰发力,浑厚一气;东北所传,多注意脆快一气。拳法是以抓打擒拿、分筋错骨、辗转腾挪、刁靠内闪、跳踪为主。1921年转往香港精武会,翌年赴新加坡精武会。1923年湖北武昌精武会成立,赴该会任教。遗留著作有《鹰爪翻子拳》、《鹰爪连拳五十路》、《鹰爪翻子拳摘要》。

  翻子拳最基本的套路是站桩翻,其次有萃八翻、轻手翻、掳手翻、健中翻等套路。此外,在河北、京津一带传习的还有六手翻、燕青翻、鹰爪翻等。翻子拳的套路一般短小精悍,发力迅猛,双拳密集如雨,架势俯伏闪动,动作一气呵成,所以拳谚称“翻子一挂鞭”。翻子拳的劲道,强调脆、快、硬、弹。近年来,翻子拳与戳脚、劈挂相配为伍,因此也追求吞吐发力、辘轳反扯和搅靠劈重的劲道。翻子拳特有的器械有八步连环进手刀、绵战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子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翻子拳,河北流行较广泛开展,京南保定地区更为盛行。安新县李树园李耕耘、雄县国隐东、董宪周、刘士俊都是清代晚期的翻子名家,名扬京城,威震京南。

  鹰爪翻子拳是以“岳氏鹰手”吸收翻子拳技法发展而成的,它的技法兼容了“岳氏鹰手”和翻子拳。例如,“抓、打、擒、拿”来自“岳氏鹰手”,而“高挑低压”“翻崩滚砸”则出自翻子拳,但该拳比较偏重“岳氏鹰手”。鹰爪拳技法是象形取意,取鹰搏击之意,而舍其搏击之形。“岳氏鹰手”加上翻子拳的翻转技法和诸多拳法、腿法融合,形成了鹰爪翻子拳独具风采的技法,它是动作纯厚、劲力充足、发力平衡、技法丰富、沉静自然、自成一派的传统武术。鹰爪翻子拳并不是长拳,这种误解来自于人们对其表面化、简单化的理解。

  鹰爪翻子拳的技法有抓、打、擒、拿、翻、崩、挤、靠,一号、二拿、三降、四守、分筋错骨、点穴闭气、沾衣号脉和高挑低压、翻崩滚砸、蹿跳搂抱、勾挂撑趟、抽撤连环腿等。有“手见手无处走,敌愈近愈易胜”之效。在技法上要求以精细极其粗,以沉静用其功。

  在使用时讲究手、眼、身、法、步,要求手要快、眼要明、身要灵、步要轻、引对手、打拳心、出入有门、进退有法。其拳法分阴阳、里外、上下、长短、软硬、快慢、真假、虚实八个方面。

  在技击战术上要求借彼之力、顺彼之势、不露虚实、出奇制胜。忌使猛力和全力,力猛则易为人制,用尽全力则难退难收。要求精于动静,静时不全静,心里暗伏以动,动又不全动,心神存之以静,动静无常态,奇正多变化。技击时具备一胆、二力、三转、四志、五眼、六合。

  它的风格特点是,出手用拳掌打,回手用鹰爪抓,快时双拳如雨,慢时深沉自然。手手相应,招招接续,刚柔并用,弹脆力多,阴阳多变,轻灵快捷,灵巧圆活,快慢有节。突出翻、抓、变、连、快的技法,翻有前、后、左、右、上、下、单、双八种闪翻法的见机使用;抓是主动抓拿,分筋错骨;变有招法和劲力相变、身法相变;连是招招相连,浑然一体;快是打快、闪快、变快。概括该拳特点的歌诀是:擂打擒拿错骨功,粘衣号脉势无形,阴阳刚柔弹寸脆,着劲混合妙无穷,阴阳弹脆上中下,无形八卦多变化,天地四时运无穷,分筋错骨按敌形。

  鹰爪翻子拳不仅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因其极强的斗技性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现在很多专业的擒拿套路都是借鉴的。鹰爪翻子拳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它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对它的保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