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一面小鼓,因击鼓时花点多而得名“花鼓戏”。山东省邹城市花鼓戏兴起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到邹城山头村已有近150年。
山头花鼓戏最早是艺人们用来上门乞讨的。演唱者自敲自唱,二人一组。装扮极其简单,女角(多由男性扮演)额头顶一彩球,上穿女花褂,下穿皱褶裙,脚穿花鞋,男角身侧挎鼓,二人对唱。后来,艺人们打围鼓、赶集、赶庙会、打地摊演唱。随着社会发展,艺人们受到豫剧、梆子等其他剧种的影响而对花鼓戏进行了革新,演员只负责演唱,由专门的鼓乐手击鼓敲锣,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演出专用的服饰,变得更加专业。乐器使用了梆子、锣、镲等,唱腔也扩充学习了其他剧种的娃娃、序子、随哭腔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原有的原板、快板仍占主要地位。
花鼓戏根据唱腔的不同,有南路花鼓和北路花鼓之分,山头花鼓属北路花鼓。花鼓戏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起初,由于艺人家境贫困,演唱花鼓戏被当作维持生计上门乞讨的工具;后逐渐发展到规模较大的集市卖艺;再后,经几代艺人的丰富发展,形式趋于稳定,唱腔更加丰富,乐器搭配也更加协调,逐渐走上了舞台。
山头花鼓戏的音乐(唱腔)十分独特,有"九腔十八调"之称。曲牌虽少,但变化多端。最主要的曲牌有花鼓调、拧绳、小莲子等,一个戏中一般只用两个主要唱腔,分里角和外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邹城市有关部门配合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对山头花鼓戏进行了发掘、整理,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花鼓戏的内容。现存剧目有《北圆》、《过江》、《大赶脚》、《王定保借当》等70余个。
山头花鼓的剧目非常丰富,约有百余个。常演的有:《王小赶脚》、《秦雪梅吊孝》、《经堂教子》、《卖爱姐》、《赵美容观灯》、《下山》、《卷帘》、《薛礼还家》、《张廷秀赶考》、《玉环记》、《武家坡》、《张宽拐马》、《何文秀私访》等五六十个,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故事、百姓生活。尤其擅长刻画不同年龄、身份的女性形象,备受百姓特别是女性的欢迎,被称作“妈妈戏”。
花鼓戏拥有百余个剧目,却都没有剧本。艺人们代代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其中,不免有失传和走样。随着老艺人们的陆续离世,这种地方色彩浓厚的传统民间艺术已经走到了濒危的境地。建国后,邹城市相关文化部门曾多次组织挖掘,但效果欠佳。
民间有少数有识之士自发开始整理和搜集花鼓戏剧本。值得一提的是邹城市图书馆退休的张延龄和市电影院退休的马锡干。二人利用离休的时间之便,多次赶往大束镇山头村走访仍然在世的老艺人,口访笔录,逐字逐句的记录剧本唱词,并用录音机录下艺人的唱腔反复地听,记录下唱腔和曲谱,市文化部门也给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交通、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现今已整理出25个剧目,约40万字。他们二人的努力为山头花鼓的流传和继承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2006年5月,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正式成立。工作人员认为对花鼓戏这种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有必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办公室在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后,于9月底携带大量录音、音响、摄像、摄影设备与专职人员一同赶往山头村进行录制。在整个的录制过程中,老艺人们共表演了三段花鼓戏:《梁祝·卷帘》、《卖爱姐》、《喝面叶》。
山头花鼓戏是山东省邹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传统民间艺术。唱的是邹城方言,演的是家长里短。剧中人的争吵琐碎,表现了邹城人淳朴真挚的感情,展现了其独特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