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蒙古族象棋称为马背上民族自己的博弈游戏跟国际象棋有什么不同呢?

  蒙古象棋,蒙古语叫“沙塔拉”,也写为“喜塔尔”,是阿拉伯语“沙特拉兹”的音译。是从古代蒙古社会就开始流行的一种棋。代代相传,繁荣至今。蒙语称象棋为“沙塔拉”,亦写“喜塔尔”。不同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汉语叫蒙古象棋。据说在成吉思汗统治欧洲和亚洲期间,蒙古人开始流行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是蒙古象棋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先动官长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去,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其棋盘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与国际象棋的的棋盘一模一样。浅色的叫白格,深色的叫黑格,棋子也分白黑两种,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有一王、一帅、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在民间,玩蒙古象棋仍然是古波斯的走法,这也是国际象棋原来的走法。

  据《桥西杂记》载,蒙古象棋的棋制和着法是:“局纵横九线,六十四格。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别以朱墨,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车、马、象左右列,卒横于前,棋局无河界,满局可行,所谓随水草为畜牧也。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驼或熊,迤北无象也。卒直行一至底,斜角食敌之在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嘉有功也。马横行六,驼可斜行八,因沙漠之地驼行疾于马也。车行直线,进退自由。群子环击一塔,无路可出,始为败北”。

  牧民常用的象棋棋盘、棋子均涂以黑白两色,以区分双方阵容。棋盘黑白相间横竖排列划着8×8的小方格,相同颜色的格子对角相连,棋子共32个,黑白两方各有16个,各有王爷、狮子一个,骆驼、马、车2个,兵8个,均雕制成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人物、牲兽、战车。

  蒙古棋尚无统一竞赛规则,弈法是靠口头传授下来的,因而不同地区的习惯、弈法不尽相同。一般是:开局第一着,只能走狮子前兵,有时双方商议同意后,也可走王爷前兵。第一着走的兵可走两步之外,其它兵都只能一步一步走,兵到底线后可升变为狮子和无力狮,无力狮只能走车步和斜走一格。王爷和车之间不能移位,马或对角线,只能着将,不能直接做杀,只有先着将死对方和吃光双方可为和棋,一般一盘定胜负,不计时。有的地区的弈法则对方不“将军”,王爷不能动。其他规则与国际象棋雷同。

  蒙古象棋棋具多为牧民自制。棋子用木头精雕的,有用兽骨细琢的,也有用石头刻制而成。棋盘大多是木料制作的。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民的弈棋活动更加普及。蒙古象棋已普遍列入“那达慕”竞赛项目,并所有改革,多采用国际象棋的竞赛编排和竞赛规则进行比赛。因而蒙古象棋的佼佼者也都是国际象棋的高手。

  蒙古象棋棋盘是以8乘8的六十四格组成,不分黑白格,完全反映了蒙古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而古印度“恰图兰卡”的棋盘是以9乘9的的八十一格组成。现代国际象棋的棋盘虽然也以8乘8的六十四格组成,但它是由深(黑格)浅(白格)双色相间的小方格组成。所以,蒙古象棋是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博弈游戏。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又有很多共同之处。

  蒙古象棋除了第二回合开始兵只能走一格和不能“王车移位”外,其它相应棋子的走法与国际象棋完全相同。蒙古象棋的开局较漫长和带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国际象棋基本相同,中局、残局也基本上与国际象棋相同。同时,棋子和棋盘具有共用性,虽然棋子的造型和名称不同,但起始的摆法等都相同。所以,可以利用国际象棋的棋子和棋盘玩蒙古象棋,也可以利用蒙古象棋的棋子和棋盘玩国际象棋。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的战术也完全相同。

  蒙古象棋蒙古棋子的做工比欧洲棋子精致美观,其造型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如象刻成骆驼,卒子刻成猎狗形象等。蒙古象棋的棋盘和国际象棋的棋盘一样,也是一个正方形的棋盘,由颜色一深一浅、交替排列的八格共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棋盘每边有八个小方格。浅色的称白格,深色的称黑格。蒙古象棋的棋子也分为两种颜色,浅色的称白子,深色的称黑子,一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执十六个棋子(以下棋子名称对应国际象棋),即每方都有一王、一后、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卒子。棋子取木雕立体造型。这些都是“沙特拉滋”的原制。

  蒙古象棋一开始主要是在蒙古贵族和寺庙里的喇嘛中盛行。到十三世纪中叶,成吉思汗征战东欧时,由于军中训练和娱乐的需要,在士兵中广为普及,成吉思汗也经常与他的士兵们对弈切磋棋艺,称之为“文体活动之首”,此后在民间流传,连很多妇女和儿童都以此对弈为乐。蒙古象棋常被列为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那达慕大会的比赛项目,届时,一个个棋盘在草地上排列开来,远近棋坛高手云集,观战助威者阵容庞大,甚为壮观。

  80年代中期,内蒙古棋协蒙古象棋分会成立以后,蒙古象棋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受到重视,使蒙古象棋的比赛更为规范和广泛,其他民族的棋类爱好者也纷纷参与加入。;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样一种曾经智慧整个民族近千年的有益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倡导。

  每次举行全区比赛时,由于经费困难,有的盟市甚至干脆不参加比赛,尽管他们有自治区级的高手。“更为可悲的是,当前的蒙古族青少年在新娱乐方式的冲击下纷纷弃蒙古象棋而去,2001年,呼市召开首届民运会举行蒙古象棋比赛时,素以蒙古族聚居闻名的土左旗,竟因难觅蒙古象棋选手而不得不放弃这项必报项目的比赛。”对于蒙古象棋在发展中所遭遇的冷漠,沈昌炜显得很无奈。

  蒙古象棋作为一种娱乐活动,简单易学,人人皆宜。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对弈。而且对弈方法细腻,战局起伏变化较大,稍不留神,就可能功败垂成,想要取胜须有顽强的斗志和足够的耐心。蒙古象棋活动同其他棋类活动一样,是一种心灵交流的“手谈”,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双方友好竞赛。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智力的较量,再加上时间的限制,则更加紧张而刺激。对弈中,棋手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样才能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蒙古象棋是集民族性、趣味性、知识性、开放性、竞技性、大众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娱乐活动。作为一种民族特有的竞技活动,蒙古象棋虽不像摔跤、射箭和赛马那样出名,但也是仅次于它们的那达慕比赛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蒙古象棋的佼佼者常常也是国际象棋的高手,从这意义上讲,蒙古象棋完全可以走向世界,其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当前,在世界的棋类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的当数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蒙古象棋恰恰继承了这二者的共同点又独成一派,它既不像中国象棋那样有过多的疆域限制和封建等级专制色彩,也不像国际象棋那样附加好多不合理的着法,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复杂化。蒙古象棋,简约而不简单,开放而不放纵,是一种科学博弈竞技棋艺游戏。

  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的相似性对蒙古族青少年象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蒙古象棋起步时间长,封闭的局面更有利于年轻棋手心理素质和耐力的锻炼。同时,蒙古象棋广泛的群众基础为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