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起源于陕西淳化县,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而演变的中国传统拳法,在山东胶东流传甚广。螳螂拳经过数百年的传承,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和创新,逐渐形成了长短结合、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鲜明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受欢迎。
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梅花梅花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种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市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士,越狱逃至林世春家避难。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仅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
少林螳螂拳,也称少林罗汉短打螳螂拳、通臂螳螂拳、九字螳螂拳。自王郎祖师创立螳螂拳后,经福居传至北京白云观道长闫万修。闰万修承其衣钵传至恩善耆,后有沧县城东大白头村(也称大白兔村)杨俊谱,他跪拜恩善耆为师,得全部螳螂拳技艺,并创立福顺镖局课徒授业。
太极蝗螂拳法完全是以《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为依据的。另外就螳螳螳螂拳的运动特点来看,可以看出处处贯穿“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太极蛙螂拳法以圆为载体,动作多是圆弧,弧中求直,一正一反,恰如太极阴阳图。
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逐渐形成胶东的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四种主要流派,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
螳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搂、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要求“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螳螂拳的风格,总体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
六合螳螂拳发源于莱阳,其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仅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
螳螂拳体现了莱阳人的智慧和精神。经过近十代人300多年的创新、筛选和提炼,成为体现莱阳传统体育竞技风格和特色的文化结晶。是胶东半岛本土文化在武术领域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其武术技法是追溯历史、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的珍贵资料。
胶东,甚至中国,全世界都有螳螂拳的练习者。但随着武术的整体衰落,螳螂拳的完整传承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练习者日益减少,亟待挖掘、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