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又称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出现离不开高度透明玻璃的提炼和掏膛技术的成功。内画的画法是在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料制成的壶坯中,用特制的变形细笔手绘出精致的画面,格调高雅,笔触细腻。内画艺术分为北京、河北、山东、广东四大流派,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鼻烟传入我国后,在明清两代的上层社会里十分盛行,鼻烟壶的生产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清朝的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生产盛极一时,工艺精巧,品种繁多。匠人们纷纷在鼻烟壶的装饰上,争巧比美,苦心经营。到了清咸丰年间,北京艺人首创鼻烟壶的内画技术。从此,鼻烟壶的制作,进入了被西方称之为“内画壶时代”。
内画是一种具有独特技法的工艺美术。它是把竹签一头削尖弄弯,制成钩形的细竹笔,蘸上颜料,由瓶口伸入壶内,在一方寸大小的壶壁上作画。绘画时,既不打草稿,又不能涂改,作画者必须成竹在胸,技巧娴熟,因此,内画一经出现,便轰动了社会。光绪年间,博山商人去北京行商,带回内画技术,博山民间艺人毕荣久、薛向都、孙坦普精心研究,不仅很快掌握了内画技术,而且逐渐形成了内画艺坛上的山东画派,与北京画派同享盛誉。毕荣久的鼻烟壶,由于制作独特,画工精致、妙趣横生,受到了清朝慈禧太后的赏识,被列为宫廷用品之一。这三位老艺人的子女毕怀远、薛京万等继承父业,颇得真传,只因后来时局动乱,鼻烟业衰落,鼻烟壶销路甚微,内画技艺也濒临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内画艺术重获新生。老艺人青春焕发,新秀也迭起辈出,经他们苦心钻研,相继完成了内画工艺史上的两项重大技术革新:1958年老艺人薛京万将内画颜色由水色改为瓷色,经加热固定,解决了内画遇水褪色的问题;同时,他又将一直沿用的竹笔改为羊毫笔,但是羊毫笔起落无弹性,画不出理想的线条来,1961年青年艺人王孝诚制成狼毫笔,用狼毫勾勒、羊毫敷彩,从而将内画推向一个新阶段。他们绘制的山水花卉、珍禽异兽、古今人物和楼阁亭台,无不画工精致、栩栩如生。
在一个小瓶子里画万千世界,一个人的脑袋有时就只有芝麻粒大小,而且是反向作画,笔底所绘人物,头脸不过豆粟大小,但五官清晰、神态生动。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博山,记者见到了王孝诚的弟子李慧同先生,他说,要想学好内画,首先要能静得下心坐得下去,作画时必须屏住一口气,不能有任何的分神,手略微一抖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不足三方寸的小壶上精雕出山水、人物、花卉,可谓方寸世界,毫厘之间,绘就大千乾坤,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内画技艺。
瓶内画的制作,首先要使用铁砂将壶内壁打磨成乳白色,之后才可以作画,这样画面显得更为清晰,不单添加美观,也颇具中国画韵味。用作绘制内画的工具,最先是用柳竹条制成弯勾形的笔尖,作为进入瓶内作画的画笔,后来,传统的竹笔被改为柔软而富于弹性的狼毫笔。原来笔直的笔杆山被做成一定的弯曲形状,使执笔法与普通平面作画没有什么差异。
在作画的技法上,北人内画历史悠久,深受传统影响,线条劲健,色彩纯朴,给人一种“刚”的感觉,构成北方瓶内画整体端庄、朴素大方的艺术风格。而汕头内画的画面受岭南派画风的影响,线条比较纤秀。色彩较为浓艳,再加之壶外描金及描金加法琅彩,显出金碧辉煌、瑰丽多彩的效果,形成内画艺术一种独特的格调。
瓶内的画很精致,瓶子本身的美也不逊色。制作瓶壶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无论是贵重的玉石、水晶、玛瑙,还是普通的材料如玻璃、塑料有机物等。都可以制成优雅、简单、精致、精美的瓶壶。至于壶身的造型,更是千姿百态,美轮美奂,有圆形、扁形、椭圆形、连体、天球等多种样式。各种瓶壶辅以雕刻、绘画等装饰艺术。使瓶子更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