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古渔雁民间故事有哪些?古渔雁民间故事具体发生在哪里?

  古往今来,辽河口的二界沟镇一直是渔民的聚集地。渔民遵循一种原始的捕鱼和狩猎方式,这种方式并不稳定。渔民们像候鸟一样由北向南迁徙,所以被称为“古渔雁”。这个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古老群体,在辽河口及其沿岸的水域演绎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古渔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渔雁”的民间故事。

  “古渔雁”民间故事带有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渔猎文化遗风,是对“古渔雁”群体的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信仰等的全方位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由于“渔雁”群体常年生活在船上,识字的人极少,几乎所有有关渔猎、海捞、祭祀等渔俗知识与技艺等都是依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所以故事的内容与形式既简单又原始。在内容上,“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群体的始祖崇拜、海神崇拜、自然崇拜、生活习俗、对渔船网具及捕捞工具发明创造的解释等,代表作品有《七飞八跑》、《海神娘娘》、《树叫潮》、《开海日》、《无腿网》等,此外还包括一小部分陆地山川的传说和故事,如《盘古和女娲造生灵》、《绘海找妻》、《冰眼的来历》、《三仙姑》、《人与熊》等。在形式上,“古渔雁”民间文学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较少发展和变化,但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地域与“渔雁”生计特色。

  “古渔雁”民间故事在“古渔雁”群体中具有突出的实用功能。在渔事活动中,每逢打鱼人在海上作业,如进行打根子、打樯网桩、下网、抬货、踩打桩板、渔船下水等劳作时,都有短小、质朴的口头文学伴随其中,以激发人们的干劲和劳动乐趣。闲暇时,“古渔雁”民间故事又为旧时单调、封闭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与生气,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和精神娱乐需求。

  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群体在历代一直处于我国社会的边缘,文献记载很少。而“古渔雁”群体在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和江河入海口已经很难找到,因此辽河入海口水域的“古渔雁”民间故事就显得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