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细腻的刀法、精湛的材料和染色、精细的包装和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灵剪纸当地俗称“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作品取材于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汉书》说:“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广灵剪纸关于传统民间礼仪活动的剪纸是主要的一种类型,表现人们在不同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的民间风俗。
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剪门神、贴窗花,除旧去新,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各种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二月二龙抬头,龙、牛等相关图案剪出来,以祈风调雨顺;三月清明节,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节,家家门上要贴“五毒”、公鸡,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十月一日寒衣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还有在孩子满月、庆婚嫁等礼俗中象征美满吉祥的各种剪纸纹样出现,对研究晋北地区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灵剪纸文化底蕴深厚,以刀刻为主,剪裁为辅,阴刻阳镂结合,刀法细腻,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艺术风格鲜明,想象力生动,表现力传神,用料与染色考究,包装制作精细,在世界剪纸艺术长廊中独树一帜。
广灵剪纸剪纸是刀刻宣纸、品色点染而成的彩色剪纸,在中国三大剪纸流派中属华北流派,且是华北流派的点睛之作,除具有剪纸艺术共同的特性:写意性、象征性、意象化、创新性、时尚性之外,还具有其独特性:
1、虽是剪纸,但制作工具是刀而不是剪。
2、制作效率高。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一层、几层,最多十几层,而刀刻一次就有十几层、几十层,多则可达约80层。
3、用色自如,要什么色就可以调什么色、染什么色。颜色可调出五、六十种,而点染一幅作品用色最多可达30余种,因此彩色剪纸可以达到绘画与剪纸的双重效果。
4、酒剂的鲜艳水彩可以充分地向下渗透,能达到染上面一张而得到下面数张的染色目的。
5、染色时,可以做深色在浅色之上或不同色块之间互不干扰的处理,在酒剂作用下能达到自然的烟染效果。而阴刻的线,在染色中自然成为中断色彩的洇化界限。
套色剪纸是以单色剪纸为轮廓,以各种彩色纸作底衬而成。一般选用黑色或单色剪纸,然后将其面朝下覆盖在色纸的反面,用铅笔在电光色纸上(如用广告色染的各色宣纸上更好)描出所需要部位的轮廓线,并剪好备用,再按需要的部位将色纸块贴在单色剪纸的背面,贴色纸时要注意整洁。
染色剪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彩色剪纸,其方法是先用吸水性好的白纸(最好是生宣纸)剪刻,再用广告色渲染(这种染法只能一次染一张)。
广灵剪纸用品色加白酒点染的彩色剪纸,改变了原来红、蓝、黄的单色剪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艺术。用品色稍加酒精调和后点色的优点是,一次可染透十几张,而且只向下层渗透,不向四周浸透,待一种色晾干后,再染另一种色,以免串色。经过多年的摸索,民间巧匠调色时在颜料中加入料酒,在调配深色时加入白矾,使窗花的颜色持久保留,在调配较为浅嫩的颜色时,还加入少量冰糖,增加了颜色的亮度。
广灵染色剪纸属于剪纸中的“染色刻纸”类,图案处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刻制精巧、造型写实、色彩艳丽。一张剪纸的成型要经过设计图样、拨样、熏样或晒样、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刻制时第一步为起画稿。在白纸上起稿时要将画面中线条之间不连接的地方(如人物的眼、口鼻、眉之间以及人物与景物之间)合理地连接上,接着用墨笔描图,先看预想的剪刻效果如何。
这样,经过一番认真修整,剪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剪刻技术熟练,也可以不描墨图而直接在画稿上(但要把铅笔单线勾成双线)进行剪刻。第二步是把纸张裁好,放在画稿的下面,然后用订书钉或纸捻针线把它固定在一起,放在刻制桌的蜡板上面。刻制时要从画稿的中央部分往外刻,先刻细部,后刻其他地方,如刻人物时先从五官和衣纹刻起,逐渐往外进行,最后剪刻外缘。
剪刻完后取下所钉的固定钉子或线,用小镊子慢慢地把作品一张一张地揭开。线条清晰明快、舒展、光滑,绝不允许留下一丝一毫的毛刺、豁口。在戏剧人物脸谱中,上百根胡须细如蛛丝,排列均匀,一丝不断,并有深线渗透之法。
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推动了广灵剪纸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为广灵剪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广灵县形成了人人贴剪纸、人人爱剪纸、人人学剪纸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