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宝庆竹刻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

  宝庆雕刻是一种民间工艺,脱胎于实用的竹工艺,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宝庆府志》,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情况。清朝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术家王尚志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宝庆竹刻有完整的雕刻技术,丰富的主题和独特的技术。光刀法就有20多种。

  《宝庆府志》记载:“闻万历间云山有好事者,就竹势之态,饰人物、山水、花鸟于上,或琢饰玲珑小器,供于茶肆或文房。”朱元璋的第18子朱楩于1425年4月北迁至宝庆府武冈州,朱楩与一起被贬的文人官员寄情于物,附庸风雅,嗜古玩,宝庆竹刻在此时顺应而生。

  《宝庆府志·艺文志》记载:明崇祯年间,进士潘应斗记录叔父潘一龙(1563—1645)与宝庆竹刻技艺汇篡《大来堂制艺》刻版刊印,潘一龙竹刻流传下来的有竹青雕笔筒《听松观泉图》,与同时期的王嗣乾属邵阳竹艺早期代表。

  《宝庆府志·乡土物产》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竹制为反面,制为方形,以售竹器名者”,说明清康熙邵阳已有竹簧之技艺。传说王尚智发明竹簧雕刻,竹簧工艺的发明是中国竹艺的较大变革,扩大了竹艺题材与竹艺大件化、批量化生产。清末邵阳竹艺有作坊如“文雅堂”“爱此君斋”“君雅堂”“君子邻”等,王修龄、王树笺、王坚吾、王明生、朱莲舫、朱宝成等是这些作坊的竹刻艺人。明清时期,宝庆竹刻被宝庆府衙圈定为进贡朝庭的贡品,如故宫藏竹簧雕刻《天地同春寿字盒》为李新鳞兄弟为慈禧太后作,《芭蕉山石贴簧盒》为惜阴轩主李昌元所做,竹艺贡品中保存下来的还有食箧和书箧等。

  宝庆竹刻在明代原竹雕刻、清代竹簧雕刻基础上历经几百年发展已形成个性鲜明、竹艺精湛的地方特色。从民国到20世纪70年代,宝庆竹刻成果辉煌,竹刻艺人的作品多次获奖,1950年成立了邵阳市竹艺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国营邵阳竹艺厂,20世纪60—70年代江西吉安、井冈山,四川万县,湖南株洲、益阳、沅江、邵阳县、洞口黄桥、绥宁等地相继派人到邵阳竹艺厂学习并回去开办竹艺厂;1993年邵阳市染料厂兼并邵阳市竹艺厂,邵阳竹艺厂艺人们走向私人作坊小规模生产竹刻,成立了众多竹刻研究机构,经常组织邵阳民间工艺产品展览与竹刻文化活动,促进了邵阳竹艺的发展。

  宝庆竹刻中的竹雕主要有竹青雕刻、竹蔸雕刻、竹簧雕刻。宝庆竹刻竹青雕刻的材料一般选择竹龄3~5年、生长在高岭石缝的大竹,这种竹肉厚节正,经煮、晒、刮表层、打磨制成竹青坯子如笔筒、臂搁等。竹蔸雕刻又称竹根雕刻,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态及结疤布局进行构思雕刻,讲究竹势、竹态,依形造型使其成为巧妙、古朴、精致的竹艺品。

  竹簧雕刻也称“贴簧”“翻簧”“文竹”,竹簧品工艺要经历伐竹取簧、器型制作和刻簧等几十道工序。宝庆竹簧器型品种有300余种,以盒、瓶、盘、碟、架、筒、扇、屏风、挂屏为主,多边花瓶、圆形花瓶、仿青铜器等异型器丰富了邵阳竹艺的艺术宝库。在器型创作中需考虑竹簧材料特性,设计出结构合理、形态优美的器型。根据设计图制作木模具,关键在竹簧器上装饰胶合簧皮、压型成材、图样拓样、清刮角、打磨等方面,异型器型工艺更复杂,如曲线型、圆型和综合型等。

  在技法上,宝庆竹刻有圆雕、浅浮雕、镂空雕、阴刻、彩绘、镶嵌、火烙等工艺技法。刀法有单刀、回刀、双刀、劈刀、颤刀、划刀、排刀、逆刀、顺刀、中锋、偏锋等技法,在各种竹雕中又有各自刀法,如竹青雕刻的刀法就有陷地阳刻、线刻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宝庆竹刻中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即将雕刻和彩绘相结合,这与宝庆竹刻中竹簧的独特材性有关。宝庆竹刻的色彩表现可分为竹青雕刻的青色、浅黄自然色与竹簧雕刻的描绘色彩。竹青雕刻的青色指竹材表面外部润泽的竹青色,浅黄色指去青留下的竹簧与竹肉的竹肌色。竹刻色彩不像绘画色彩那样自如写意,更多体现的是艺人的情怀与阅历,需要对竹刻作品题材与色彩的合理搭配。

  宝庆竹刻的各种图形符号具有邵阳地域性与文化性特色,竹刻图像中的江南山川楼阁、人物风俗、花鸟、岁寒四君子等体现了文人的闲情逸致,人格化个性突出、小中见大,竹艺细致传神,传统图样洗练概括,金石韵味的视觉浓烈,刀线意赅、典雅秀美、明快飘逸、热情愉快。绘画审美倾向融入竹艺,既有全景山水,也见剩水残山,即使是花鸟题材、人品理想也渗透在竹艺中。

  宝庆竹刻中竹簧竹刻具有特色,竹簧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从竹簧的选取到贴簧并制成簧胚,一般需要数十道工序。常见的竹簧器型有平面器、立体器、异形器3种。平面器型相对简单,一般制作屏风,如挂屏、座屏等,跟纸上绘画较为相似;立体器形工艺相对复杂,一般是在几何木质器型的表面贴上竹簧,如四方花瓶、六方花瓶、几何花觚等;异形器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据制坯艺人介绍,异形器需要经过70余道工序才可完成。根据平面器、立体器、异形器3种器型的共性,可以将制簧工艺分为“选簧”“削簧”“煮簧”“压簧”“贴簧”等5道工序。

  宝庆竹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轶事、宗教故事、山水风俗、花鸟草虫、装饰图形等。竹艺题材扎根传统民俗民风,如滩头年画、墨晶石刻、石雕、木雕等,邵阳市当地少数民族的农耕劳作、婚丧喜庆、渔猎采摘、花鸟飞禽、习俗礼仪,历史人物与故事、神仙传说、猛兽神灵等都是宝庆竹刻表现的题材,邵阳风俗与文人趣味融合一体,题材中突出现代内涵如崀山风光、潇湘八景、宝庆吊脚楼等。如张宗凡的作品《丹霞之魂》取材崀山“辣椒峰”,运用阴纹浅刻手法,浑圆细腻表现“辣椒峰”的壮丽巍峨。唐文林的《宝庆印象》《中河街旧影》等竹艺作品以邵阳老街为表现对象,具有浓郁古宝庆地域特色。

  历代宝庆雕刻大师善于将自己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相融合,创作了众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竹刻作品。90年代,邵阳原有的9家竹艺厂全部破产倒闭,技术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仅存的20多位老艺术家也日渐老去。宝庆竹刻濒临灭绝,急需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