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海派黄杨木雕跟乐清黄杨木雕的区别在哪里?有哪些特点?

  黄杨木雕是上海徐汇区的传统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唐宋时期,坚韧而精细的黄杨木也用于在印刷术中雕刻精美的文字和插图。明清到民国,是传统木雕,包括黄杨木雕的鼎盛时期。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似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到了晚清,黄杨木雕才发生从娱神到悦人的根本性转变。那时候黄杨木雕发展为案头工艺品,成为摆设、欣赏的艺术佳构。但其地域文化精神仍渗透于作品之中,折射民俗心理的戏曲人物、宗教人物是表现的主要题材,反映地域乡风乡情的作品则明显增多。

  如1915年,当时最有影响的黄杨木雕艺人朱子常,以乡土味浓郁的佳作《捉迷藏》,在国际巴拿马赛会上获得二等奖。这件作品,以7个孩子在亭阁前旷地上玩捉迷藏游戏的情景,把稚童情趣乡村风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1929年,黄杨木雕著名艺人叶阜如的作品《牧童骑牛》。木雕雕刻的是一牧童在牛背上横吹竹笛,老牛俯首悠闲地觅食,体现了一幅恬美的乡村田园小景。创作这些作品时,朱子常已过不惑之年,叶阜如更是年届60。日常生计的艰辛,创作探索的艰难,并没有消磨他们对乡土的挚爱和对农耕生活的眷恋,他们骨子里的田园本色,使之对黄杨木雕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精神有独到的把握和表现。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独辟蹊径,别树一帜,能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获得行家的肯定,屡获大奖,使得黄杨木雕这一地方特有工艺,从偏僻的乐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海派黄杨木雕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风格的形成期、风格的成熟期和鼎盛、继承发展期,发展至今,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20世纪30年代,上海开埠以来,徐汇区曾是法租界区,多元文化和艺术在此交流融会。徐汇区土山湾地区曾有外国人开办的孤儿工艺院,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就是其中优秀代表。徐宝庆经过七十多年的艺术锤炼将木雕艺术发展为有着独特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的木雕派别,形成一个完整的海派黄杨木雕艺术体系。

  海派黄杨木雕的特点是中西融合:将西方素描技法、线条表现和雕塑技巧与中国传统雕刻技法相结合,继承传统而又大胆创新,形成圆润明快的雕刻技法,注重以凝练的刀法、立体的方式创造形神兼备的作品。它广泛涉及生活及民族因素,脱离西方雕刻技艺的传统宗教题材范域,生动地表现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传统道德人物及故事、文学作品和人物、传统吉祥图案、传统民间游戏、民间技艺、农村题材和动物题材等,讲求生动传神,捕捉生活中最灵动的瞬间,予以艺术化表现。

  由于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黄杨木雕这一传统工艺充分显示出其独特、古典、大方的特点。这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以单雕为主,造型简洁,表情生动,整体形象逼真,对人物服饰、头饰的刻画细致入微,较好地表现了雕塑家的技艺水平。此外,不同类型的黄杨木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标志性技法也各不相同。以佛像为例,佛像的雕刻尤为讲究。从佛像站立和坐在十字桌的姿势,到佛像服装的图案,到装饰性的花朵和过梁等。我们应该根据它们不同的形象和内涵来恰当地选择它们。最后,雕刻的作品从神韵到体态都非常贴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