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留青竹刻是一种传统的竹刻艺术,因其在竹子表面保留了一层竹青雕刻图案,再将图案外的竹青铲去,露出下面的竹肌做地,故名“留青竹刻”。无锡的竹刻作品精美、古朴、典雅、美观、装饰性强,以留青、浅刻、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为表现力。简约优雅,格调高雅。品种有老臂搁、书镇、扇骨、书联、挂屏等。是真正有价值的旅游工艺品。江苏无锡是近代江南竹刻的主要产地。无锡的竹刻作品,风格古朴典雅,格调高古。
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过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采伐竹材。无锡留青竹刻的传统选材地,是在浙江省东部的嵊州市,竹子品种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常见的毛竹,采伐时间在冬季最冷的春节前后。所选竹株,又以三年龄的毛竹为宜。嵊州数十万亩毛竹,主要用于建筑、造纸或制作竹炭、竹醋、制药原料。乔先生每两年进一次山,每次采伐几根便足以敷用。
而最终精选每根竹子合用的部分,也仅能选出三四节而已剖开后的竹片,要进行第二个步骤,煮青。将竹片层层叠放在柴锅里,旺火煮开。水煮可去除竹肌里面的糖分,加入明矾可以促进这个过程,并杀除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和虫卵。沸水煮开持续半个小时左右,青绿的竹皮变成暗淡的黄绿色,此时需要进行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擦净竹皮表面附着的油脂。水煮处理后的竹片,还要经过几个月的晾晒阴干,细细拣选筛除其中有裂有残疵者,方可进入下一步创作阶段。
色彩单一的竹材,在竹刻家看来,并不简单。竹材截面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竹皮、竹肌、竹黄。表皮竹筠质地最为坚密细腻,没有明显的筋络纤维,水煮晾晒后颜色变浅变白。下面竹肌,靠近竹皮部分纤维紧密细腻,年代越久远,色泽会越来越深,呈现琥珀般棕红色,宝光流溢,滋润晶莹。因此也被称作竹玉。竹肌越向内层纤维越少,质感越粗。最内一层称作竹黄,质地最软。
留青雕刻包含五个步骤,依据竹材使用情形,通常竹刻艺术品可分为三类:竹雕器、翻黄器和留青竹刻。而留青竹刻,是运用竹皮与竹肌的质地、颜色对比来创作。通常画面实体部分留青,去除竹皮现出竹肌部分作为背景。无锡双契轩针对不同阶段,配合不同的刀具。所用刻刀有圈边刀,起地刀,圆口刀。每一刀型又各分大小尺寸,总计十余支。
留青雕刻包含五个步骤:分别是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第一步,画稿。无锡留青竹刻,以花鸟、山水、金石书法题材为多。因留青之故,需要画面元素的边缘勾勒清晰,因此工笔画最适宜。第二步,是圈边,用圈边刀圈出保留竹皮的边缘。这一步很关键,因为竹皮剥去不可复原,过程是不可逆的。所用圈边刀,是单面刃平口或斜口窄刃。运刀时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坏留青边缘轮廓,用刀的锋尖向前运行。圈边很像是工笔画里面的线描,需要长期练习才能达到不生不涩、流畅自如、行刀如运笔,一气呵成的境界。第三步,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这一阶段使用平口起地刀,刀刃斜面向下紧贴竹面,向前推铲。
行刀时注意用力均匀,尤其是不能下刀过重。因为通常竹皮层不足半个毫米,仅相当于七八根头发相叠的厚度。下面就是被称作竹玉的竹肌表层,是竹材最漂亮的部分。这一层一旦破坏,无法补救。第四步,分筠。筠,是竹皮,所谓分筠,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浅层次,相当于工笔画里的渲染着色。
分筠是留青竹刻最具特色的核心技术,因为要在几根头发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层次,以表现笔墨浓淡。如此细微且不容差错,这无疑需要付出极大的专注与细致。分筠所用刀具为斜口圈边刀或圆口刀,运用刀锋在竹皮上刮刻。复杂的分筠之后,是更为细致耗时的第五步工艺,修整竹玉层,使之平整光滑,称为平地。用平口起地刀细细刮磨,并随时修整瑕疵,平地工序通常需要往复五六次,才能最终完成。
一件留青作品大功告成,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数年。刀法技巧之外,还需要竹刻家具备较高的书画造诣,这也是留青竹刻至今仍属于小众艺术品,而且传世品不多的原因。
无锡留青竹刻的品类有臂搁、镇纸、台屏、挂屏、折扇、简册、楹联、器皿、摆件。无锡留青竹刻的主要技法有阴文浅刻、毛雕、留青浅刻、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无锡留青竹刻是江南竹文化的精华。竹,自宋代以来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征。
无锡留青竹刻艺术由实用竹制品脱胎而来,以文人雅士、书画艺术家为主要受众,渲染清淡雅致、天然本色的文化氛围,寄寓超逸高迈的文化情操。无锡留青竹刻在设计和制作理念上主张“以画法刻竹”,即用中国传统书画的构图法则来设计竹刻品的画面布局,挂屏、臂搁可看作中国书画中的立轴,扇骨、镇纸可看作屏条,而笔筒图样拓展开来,则可看作横披、手卷或通景屏一类。
竹刻的款识和钤印格式也与书画别无二致。竹刻虽然与书画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留青浅刻而言,人物肉体裸露部分常用阳文线刻手法来处理,线条挺括、流畅、精美,这和国画中的工笔线描相近。在阴文浅刻中,竹刻艺人则用刀痕的深浅,起底的平糙起伏、生涩圆润来表现中国水墨写意画和中国书法的笔墨韵味。
很多竹刻刀法都是从中国书画的传统笔法中得到启发而产生、形成的,或老辣古拙,或水墨淋漓,或焦枯皴擦,或秀媚隽永,或苍深遒劲,充分体现了“以画法刻竹”的理念。无锡留青竹刻还特别讲究体现竹子的自然材质美,并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无锡留青竹刻独有的艺术特色。
无锡留青竹刻在创作之初是文人书案、画桌上的实用品之一,具有实用价值。无锡留青竹刻与无锡的文学、书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锡留青竹刻艺术家创造了适合表现不同主题的各种雕刻刀法,使无锡留青竹刻技艺具有独特的技术价值。无锡留青竹刻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具有文化交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