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民间艺术,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其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俗风情,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等经典文学名著。天津泥人张彩塑,素雅明艳,用料讲究。制作的泥人历史悠久,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天津泥人张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创始人是张明山,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张明山善于融合与创新,其肖像作品是把西方的写实技巧和中国传统民塑技法相结合,做法既有一定的写实形式,又具有中国古代的文人气质。这种肖像在当时来讲比较前卫是新的艺术形式。其作品大部分送给朋友,或者接受宫廷的订做,极少在社会上出售。
清末民初,天津泥人张由第二代传人张玉亭当家,那时的作品,多是祖孙分工合作的结晶:张玉亭负责主要的塑造和人物把握,第三代传人张景福、张景祜兄弟收拾细节,第四代传人张铭专司彩绘,第五代传人张乃英就在一旁磨墨,看着做,跟着学。四世同堂的岁月,成就了“泥人张”创作的巅峰。在估衣街上,一个叫赵四爷的商人还开起了“泥人张”的专卖铺子同升号。
1937年7月,天津沦陷,同升号一落千丈,最终破产,天津泥人张也逐渐萧条,许多泥塑艺人纷纷改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天津泥人张这门民间艺术才重新受到重视。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天津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从此,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
天津泥人张的造型特征总体相对写实,但由于是家族传承模式,经过六代传承,一百多年的发展,天津泥人张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造型特点。
天津泥人张天津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人体形象写实、比例准确,性格特征展示明朗。从传统艺术、雕刻如神像、碑文、石刻中吸取长处,运用在泥塑创作中。天津泥人张早期创作的古代仕女,面相丰满、眼部突出,受到了唐代石刻及绘画的影响。
天津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他在人物塑造上重视总体效果,略去细节,采用一定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内在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但作品仍强调比例准确的写实风格。
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禧,他在承袭前两代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张技术应服从神态,神态应服从主题。重视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注重人物细节刻画和真实感。服饰运用一定的装饰纹样,注重工艺性和装饰性。
天津泥人张第四代及第六代传人继续传承天津泥人张一贯的造型特征,以写实为主,神情适当夸张,比例精确,造型生动,并且吸收国画中的用笔特点及杨柳青年画中的装饰性,追求形象、动态、肌理上的工艺美。
天津泥人张在色彩的运用上强调运用固有色彩,注重表现真实性,色彩搭配注重明度对比,适当运用补色对比,多运用黑色、深红、深蓝、深绿、中黄等较重色彩,色彩效果较为厚重、朴实、苍劲。
天津泥人张作品的题材主要是人物肖像、戏剧人物和民俗题材。肖像塑造既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还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天津泥人张每一代的传承都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第一代侧重肖像人物,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古典名著,风格趋向静中求动、求变;第二代主要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第三代则分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时期,建国前延续传统风格,建国后吸收了更多地方的特点,题材逐渐拓宽,艺术取向更趋于科学和严谨,作品也更有感染力。
天津泥人张艺术和中国其他民族艺术一样,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泥人张彩塑作品参差不齐,名称混乱。泥人彩塑作品有自己特定的艺术风格和风格。要么是泥塑制品,要么是泥塑工艺品,要么是“泥人张”。很多泥娃娃、泥制脸谱都不是泥人张彩塑,即使是某些大型泥塑制品,自称是“泥人张”彩塑作品也多是一些伪劣之作。二,缺少继承者,后继乏力。在社会转型中,传统民族艺术对现代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很多年轻人没有兴趣了解它,更不用说喜欢和想学习民族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