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是产于无锡惠北的一种彩色泥塑人像。始建于明代,发展于清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惠山泥人分粗货和细货。它们的造型简洁饱满,线条流畅明快,色彩鲜艳夺目,构思巧妙细致。他们的作品多为儿童玩具和摆设陈品,其中代表作品有《手捏戏文》《大阿福》等。
惠山泥人粗货特点:由于粗货多用单片模或双方模印制而成,艺人在造型时,为了便于脱模而让作品变得圆浑,块面平衡过渡,并以高浮雕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轮廓起伏。这样既可以适应印坯制作,又可以保证彩绘的起笔顺畅。惠山泥人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后背是平淡的弧形,没有任何造型。因此造型简练夸张,头大身短、方盘大脸、口鼻方正,具有浑厚朴质、稳定端壮的艺术特征。
惠山泥人细货特点:手捏戏文多来自民间技艺,在世代传承中,自然而然地从社会习俗、民间审美中吸取营养,营构了自身的语言程式,形成了传统的特定样式。首先是造型精致化的趋向。江南富庶,相对其他地区而言,生活方式更为精致,民间工艺顺应生活时尚,往往精美细巧。手捏戏文采用精致艺术语言,无论捏塑、彩绘,都精工细作,具有玲珑俊秀的特点。
其次是造型的模式语言,惠山泥人人物塑造遵循“大写实、小夸张”原则,一般头大身小,头与身材的比例适度变化,变更为五至五个半头的艺术尺度,这种缩小比例的造型手段强调了泥人的分量,使之不觉矮小,反而更加有劲。尤其是在其早期的作品中,这种艺术尺度散发出古朴典雅的气质。惠山泥人对不同类型的人物造型塑造也创造了角色化的语言,如“将军肚、美女腰、小儿腿、老人背”,如仕女造型要“杨柳腰、鹅蛋脸、悬胆鼻、菱角嘴、丹凤眼、柳叶眉”。
惠山泥人粗货的彩绘用色鲜艳明快,勾描粗犷写意,其彩绘用色不多,以浓艳的原色为主,过渡色较少,有时还杂以金、银色,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且常用主观色彩,如牛的彩绘不仅用青色,还用赤、白、黑、黄等非写实性色彩,使牛既五彩缤纷又蕴含“五行五色”“五谷丰登”的寓意。勾描则有两种,一是粗笔挥扫、基本到位、求其大概;一种是细笔精描、细致刻画,细笔简单而不复杂,细致是指每一笔触都按事先的设计精加工。
惠山泥人手捏戏文有“三分塑、七分彩”一说,其彩绘要满足“新、清、齐、爆”,即色彩要新鲜、明亮、干净、爽快,“红得艳、绿得娇、黄得鲜、蓝得纯、白得净”。由于泥人体积不大,色彩上多采用正绿、云青、大红、金黄等纯度高的原色和强烈的对比色。
一般取材于京剧的作品色彩较为富丽,昆曲题材作品的色彩比较柔和,“大文座”和“武文戏”则较为热烈。过渡色的运用是手捏戏文的一大特色,一笔落坯,分出浓淡深浅。细货勾描的笔法整齐细致、一丝不苟,要求做到“直线要直、曲线要活、线界要清晰”。人物的“开相”(画脸)有独妙的技法,“须眉口眼发”“男女老幼小”“喜怒哀乐忧”“忠奸善恶丑”都有特定的描画套路。
惠山泥人纹样多用于惠山泥人细货,手捏戏文的图案纹样富于变化、疏密得当,富有传统性、装饰性,华美明快中折射出民间气息。惠山泥人的纹样也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如有身份的老者服饰用“长脚寿”“团寿”“梅竹”图案,美女为“草花”“芙蓉花”“点点花”“蟹瓜菊”“蝙蝠花”,仙佛为“云锦花”“小浪花”“五色云”,孩童为“团球花”“百结”等。惠山泥人注重大效果与细部的协调,色块与图案循“远看颜色近看花”的原则,使之远观近察都有看头。其衣衫式样也十分讲究,图案与人物的身份、个性相吻合,如关公、包公、曹操,分别穿绿、黑、红的蟒袍,五虎将则分别为绿、白、黑、红、黄的长靠错。
妆銮是惠山泥人细货的一种装饰工艺,即采用泥料以外的天然材料制作各种道具、饰物。人物的须发、衣衫等,通常使用绸绢布纸、丝毛麻棉、竹木料珠、铁丝铝片等材料,根据它们的质地形态,制成尺度合式的枪械、旗靠、须发头饰、杯盘桌椅等,将其装、插、捆、粘在作品预留的部位(有的还在泥坯成型时预先插入铜丝、竹片或留有小洞和沟槽,以便装接牢固),解决了泥人某些部位用泥制作易碎裂易脱落的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很多原本需要复杂手工才能完成的事情,现代科技分分钟就能解决,甚至更加完美。其中,一些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手工艺品,影响最大。因为没有市场,他们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就这么消失了,还是很可惜的。当然,也有一些人坚持继承祖先留下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