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为什么说玉田泥塑“会唱歌儿”?形成于什么时期?

  玉田泥塑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包括取土取泥、捏塑泥模、制泥模、合模装笛、修边烘干、铺白打底、调色上漆八道工序。玉石泥塑多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田园动物等为题材。代表作品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等。这些作品生动,吉祥,具有地方风味。

  玉田泥塑从清光绪年间形成算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光绪年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期间,玉田泥塑处于孕育形成时期。泥塑艺人以吴仪泰、吴乐庭、刘凯、刘俊祥为代表,他们为维持生计,潜心学习泥塑制作,其作品以飞禽走兽、古装戏曲人物为题材,多在集市上销售。

  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为玉田泥塑的兴盛阶段,在此期间,玉田泥塑得以发展和外销,泥塑艺人以吴玉成、刘广田为代表,泥塑制品在千家万户普及,成为受少年儿童欢迎的泥玩具。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在此期间,受市场的影响,玉田泥塑制作与销售逐步走向低谷,泥塑制品转入沉寂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玉田泥塑由沉寂转入抢救和复苏阶段,1987年,泥塑艺人吴玉成、刘广田赴河北省电视台进行了现场表演,引起了人们对玉田泥塑的重视和关注。随着玉田泥塑作品到外地参展机会的增加,玉田泥塑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

  玉田泥塑以泥玩具为主、以泥人见长,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玉田泥塑从取材上科学分为四类,即:神话传说、戏剧和历史人物、禽鸟动物、时事风俗和现实生活。而根据泥塑的玩法,玉田泥塑又可分为口吹(笛)类和手动类。

  口吹类主要是指在泥塑内部安装有带笛的彩塑和扎孔泥哨,其工艺主要用模具邱坯、装笛、手工彩绘而成,它是一种可以把玩的彩色泥塑,人们一般称它为小彩塑、泥人、泥笛或泥玩具,其代表作有半彩塑的何仙姑、孙悟空、穆桂英、阿福、小狮子和蒜彩塑的大公鸡等。

  手动类主要有半彩塑的扳不倒、全彩塑的花老虎以及用手作响推拉的小乌龟、小松鼠等。在泥玩具的规格上,最小的只有小指大小,最大的可根据需要任意定做。玉田泥塑的壳厚一般在5—30厘米,体高在6—35厘米。

  (1)玉田泥塑造型夸张、线条简拙,体态妖娆稚雅,有唐代陶俑遗韵。如半彩塑作品《杨家将》《阿福》等人物造型,均绘人物正面形象,而背面一概省略为带孔的光面。这种简省的造型风格,主要源于对原始泥塑的本能继承,同时又吸收了古代的石、木浮雕等造型手法。

  (2)玉田泥塑在彩绘上主要以铁线用笔,着色粗犷而奔放,点线面勾抹自然,色彩对比生动,形成了大俗大雅的艺术特色。比如作品《阿福》的着色,先以白粉打底分割“黑、红、绿”三种硬色(即互补的色),但用色并非均等,而是以点、线结合和面积的大小增减而削弱对等的强烈对比。尤其在配色上吸收了杨柳青年画“软靠白、硬压软”(软即明度高、纯度低的淡色)的色彩技巧,使泥塑体态色彩自然产生色阶层次。

  (3)玉田泥塑有带笛装置,赋予了彩塑鲜活的生命力,对客观事物有拟声达意的独特性。半彩塑的泥塑吹孔一般设在泥塑背部,全彩塑的泥塑吹孔一般设在侧部,而音孔全部设在泥塑底部。

  玉田泥塑独树一帜,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在中国民间泥塑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是燕赵地域文化和民间泥塑历史的重要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的变迁,曾经流行于农村的泥玩具已经被新产品所取代,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玉田泥塑迅速衰落,濒临灭绝。投入对这一重要民间艺术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