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葫芦雕刻技艺流传于山东省聊城市,分布以东昌府区堂邑镇为中心,遍布梁水镇、闫寺办事处、今冠县辛集镇等地区。东昌葫芦雕刻材料精美,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东昌葫芦雕刻将优雅的造型技巧与写实的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马颊河在东昌府区西部蜿蜒三十多公里。充足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土壤、气候,使东昌府在历史上就以盛产质量上乘的葫芦而闻名。东昌府区从汉代就开始种植葫芦,东昌葫芦雕刻作为一种民间技艺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关于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东昌府当地比较认同的是为宋代王合尚所创。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合尚,年老时回到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的家乡,因为当时闫寺一带盛产葫芦,于是王合尚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蓄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后来,东昌人纷纷效仿,东昌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
东昌葫芦雕刻在明、清时期兴盛一时。据《中国葫芦器与鸣虫》中记载,明清时期,东昌府濒临京杭大运河,是鲁西平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商贾云集,曾繁盛一时,东昌葫芦雕刻作品曾一度是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
20世纪30至40年代,东昌葫芦雕刻作品曾远销中国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昌葫芦雕刻一度衰落,以致基本绝迹。东昌葫芦雕刻自宋代形成以来,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五百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与艺术风格。
一,东昌葫芦雕刻的创作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其次是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功能,以审美功能为重。
二,东昌葫芦雕刻的艺术风格淳朴、典雅,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饱满、匀称的造型与写实手法相结合,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传承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观、理想情趣和精神追求。
三,东昌葫芦雕刻主题与古老的礼仪文化、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文化密不可分,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四,东昌葫芦雕刻素材多取自于自然属性的事物。采用“以物寄情”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审美观念的趋同性与程式化。如用各种花卉图案表达吉祥寓意在民间工艺品中被广泛采用。
五,东昌葫芦雕刻在形象分类刻画和材料制作技法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严谨的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与工艺体系,传承着约定俗成的既定格式,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性风格。
东昌葫芦是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途广泛,可作食用、祭祀、入药、日常器具、雕刻等。其内容在神话、民俗、工艺美术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寓意与仙道、富贵、长寿、子孙繁盛等相关,文化内涵较为丰富。
东昌葫芦雕刻选材、加工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其地域的适宜性、质地的独有性、题材的广泛性、技法的独特性、风格的多样性,在中国民间工艺品中较为少见,发掘、抢救、保护东昌葫芦雕刻对丰富和完善、发展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何发掘、抢救东昌葫芦雕刻技艺,可以从独特的视角研究东昌府地区在特定历史空间中的工艺、民俗、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着手。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东昌葫芦传统雕刻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东昌府只有十余位葫芦雕刻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弃刀多年,有的已力不从心,很难出什么精品。只有少数有技能和创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