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聂家庄泥塑起源于什么时期?是怎么让泥疙瘩变成“金疙瘩”的?

  聂家庄泥塑,被誉为高密三大绝技之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泥塑玩具产于山东省高密市聂家庄。传说始于明朝的隆庆、万历期间。根据聂氏族谱的记载,聂福来在明朝万历年间,以制作“锅子花”焰花(一种以泥为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空白,外形极似反扣锅底的玩艺,可点放礼花)为生。将装满火药的泥丘做成玩偶,放烟花后泥人可作为玩具或装饰品。一些人效仿。到了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玩泥人,开始从制作“锅子花”发展到制作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用观赏品和供儿童玩耍的泥人玩具。后来又出现了一些“条子人”如仕女、戏文等。专门用来欣赏。

  所谓聂家庄泥塑,顾名思义是聂家庄产的泥玩艺。聂家庄又分东聂家庄、西聂家庄,现同属高密市的姜庄镇管辖。东西聂家庄人多属聂姓,过去几乎家家户户在闲暇时间捏这种泥玩艺,所以曾有段民谣广为流传: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

  为弘扬民间艺术,高密市文化局特在民艺馆设聂家庄泥塑展厅,供国内外专家及学者研究观赏。

  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力求似与不似,手法简约概括。象老虎、摇猴、叫鸡、对狮等类的大动态,几乎近于剪纸造型。为了便于小孩能握住摇动,把一对猴子设计的特别细长。活动部分贴上薄羊皮,空心加一根弹簧,这样摇动时既能复原,又不会碰破接头边缘。双猴周身也夸张成两条并在一起的人腿,拟人手法用得恰到好处。

  在色彩的运用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极相吻合,它们都追求鲜艳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的艺术效果。用色少而精,色彩对比协调,却把动物和人物的神情衬托得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例如:猪八戒北媳妇,更是好玩,黑黑的老猪,黑嘴巴、黑裙子,背着一个满身红的俊媳妇,还会嘿嘿地傻笑呢!

  聂家庄泥塑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择,还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都受到高密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的深刻影响,扑灰年画和剪纸表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鸟兽虫鱼等,都可以在聂家庄泥塑中找到。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似于不似,与天津“泥人张”注重写真的艺术手法大异其趣。

  色彩运用,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这一点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是一致的。聂家庄泥塑还吸收了扑灰年画上“明油”和“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高密姜庄镇聂家庄的泥塑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静有动,并多能斗趣、发声。不少作品动静结合,形声俱备,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一物在手,平添无穷乐趣,实属国内泥塑中罕有之佳品。

  聂家庄泥塑作为供人玩赏和某种希冀的寄托物,曾经辉煌几百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被五彩缤纷的现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能力。

  在聂家庄泥塑的传承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做出了不可磨来的贡献,他们是聂希伟蔚、聂佩斗、聂玉庆、聂希平、聂玉德、张清先、聂传香、聂佩成、聂佩胜、聂玉忠、聂玉尧、聂希山等等。聂家庄泥塑辈辈相传,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如今聂家庄泥塑种类越来越多,村民们在泥塑的色彩、品种、制作工艺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人物和动物模型,如梁山一百零八好汉、武文财神、十八罗汉、金陵十二钗等,都是从村民手中诞生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内外多地参加展览并获奖,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观、借鉴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