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又称彩塑,北方以清代发展起来的泥人张为主。在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泥塑是大英县徐氏泥塑彩塑,其“正神威而不恶,小鬼怪而不怖”的各种泥塑形象赢得了世人的赞誉。2008年,徐氏泥塑彩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塑彩塑具有诸多特点:研究徐氏泥塑彩塑技艺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世代传承、生活在一定群体中的特点;特色鲜明,在当地影响较大。
徐氏泥彩塑是以家族传承的民间手工艺,至2019年已为第五代。徐氏泥彩塑制作工序繁复,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白坯干透后进行修补,刮灰打磨,做立彩花纹,上彩贴金,最后开相完成。制作时采用传统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尽显古风雅韵。其原材料选择也极为考究,徐氏泥彩塑从距土表面0.5米以下取泥,而后在泥巴中加入谷草、棉花以增韧性。
创作内容方面,徐氏泥彩塑多以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为题材,泥塑圆雕、浮雕、单尊、群像等各式造型,宣扬真善美,劝化向道。其作品主要流传于四川、湖南、台湾等地,包括宝光寺500罗汉、丰都鬼城2000尊冥府鬼神、罗汉寺1250尊罗汉等。
1979年,三十年未维修的新都宝光寺泥塑需要修缮,徐氏泥塑匠人在宝光寺耗时一年,对里面的500罗汉进行了全面修复。1981年,重庆丰都重建“鬼城”旅游景区,徐氏泥塑匠人再次出手,耗时八年,设计和塑造了“鬼城”造型各异的塑像2000余尊。后期,徐氏泥塑匠人又参与了绵阳圣水寺、湖南南岳塑神州祖庙、遂宁广德寺等多地的泥彩塑雕像创作。
自2008年6月7日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以来,大英县依据第一个五年保护计划。“全面搜集了徐氏泥彩塑相关作品、制作工具,并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大英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统一标准,从认定登记、整理归类、实物保存、名录存档等方面,规范完善建档工作,将徐氏泥彩塑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保存。
在对徐氏泥彩塑保护过程中,大英县还制定了详细规划,将徐氏泥彩塑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规划开办徐氏泥彩塑工艺品生产旅游基地,开发旅游产品,进行生产性保护。
大英县利用各类节会,举办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徐氏泥彩塑保护成果展览、技艺展示活动,扩大了徐氏泥彩塑的外部影响力。2006-2011年,徐氏泥彩塑先后参加成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成都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并通过《四川日报》《遂宁日报》等以及多家电视台、多家网站和相关出版社共同参与,利用文字、图片、录像、专题片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徐氏泥彩塑积极进行生产性保护。在保持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建立“徐氏彩塑技艺传承学习学院”。工作坊集技能传承、工艺展示、工艺品开发销售、参观体验于一体。为“徐氏彩塑”传承和培养人才,推广徐氏彩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为当地人和外国游客增加了一个参观和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