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固传统造像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的地方传统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记载,东固传统造像始于明代,擅长人物塑造;为儒释道三大门派服务,其中以道教为主。流传于江西省吉安市庆元县东固镇,具有独特的雕刻绘画技法和神性的开光仪式的传统美术。
东固传统造像是一项手工技艺,它融合了绘画、雕刻以及宗教的开光仪式。东固传统造像手工技艺要求严格,在东固镇当地被称为“丹青先生”。丹青先生在进行造像创作时,无需使用量斗,不打形,直接使用斧头劈砍,用锯子进行锯割。
东固传统造像手工技艺具有文献记载是从明朝开始的,然而在此之前,刘氏宗族的祖先是从距东固约100里的吉水县迁移到东固的。在明朝初年,东固传统造像的第一任祖师被朝廷相中,收入《南京工部匠籍》成为御用的雕盔匠,传承至21世纪初已有53代之多。自第一任祖师起,历代传人对东固传统造像这一技艺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时至21世纪初,刘氏三兄弟在保持原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现代美术与传统木雕相结合,雕刻出了更为生动的神像。
长兄刘节明与次于刘节亮师承祖父刘发招,在混乱的年代偷偷学习并继承了下来。老三刘节旺师承两位兄长,积极创新,融合现代美术与古典造像,还借鉴石雕、玉雕等技术,对家族造像进行了技术上的创新。刘详林作为刘节明的长子,师承父亲与两位叔叔,自费前往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学习,结合现代雕像审美观念,拓展了未来东固传统造像发展的空间。
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社会变革、政治动乱等因素导致许多文献记载有所流失,但还是保留下来了儒释道三教画册和开光仪式文本。由于东固传统造像手工技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口头传授,以身试法,亲临亲授进行传承的,所以在根本上并没有动摇这一技艺的传承。反而历代传人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社会,从而拥有这不同的感受与体会,将这些感受与体会表现于造像上,使得东固传统造像内容多样,风格各异,蕴含的情感丰富,造型生动有趣,色彩对比鲜明,具有良好的装饰感。经过历代传人总结,东固传统请像具有良好的概括性,往往从一个造像中能够发现不同时代的手法。
在现代,刘节明,刘节亮、刘节旺三兄弟学习继承了家传这一传统技艺,保留了完整的家族东固传统造像、水陆道场画及开光仪式文本。不但木雕技艺精湛且谙熟开光仪式。此外,刘氏三兄弟及其下一代传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不断致力于将现代美术与传统木雕结合,创造性地雕刻出的更符合现代审美观念更生动的神像,尤其是关公、财神像,已经远销福建、广西、广东等省。
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传神,这是研究中国画的核心思想。造像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也于把握人的内在精神本质。生动得塑造佛像得外形特征。佛像的外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形式语言,必须具有严谨缜密的思维。在东固木雕艺术中,面部表情是最能传达人物表情和思想的。而佛像的神,更具有哲学内涵和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表达。行与神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因为这些促进了中因传统文化的进程,也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蕴。
中国造像艺术注重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尤其是以神的形式书写的佛教图像。东固丹青先生以其精湛的写实主义手法,追求似是而非的精神境界。佛像和菩萨庄严肃穆,神态安详,情感含蓄,在淡雅的自然中透露出几分神秘。千姿百态,美是一种伟大的美。它巧妙地运用形式和精神的夸张,运用情感的对比,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意蕴。
东固造像艺术体现了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主流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也体现了中原地区与印度文化交流之后,当地人民的传统思想、习俗和巫术形成了民间神道教,在青原区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景观,表现得淋漓尽致,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东固造像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巧妙结合,首先就体现于东固造像结合当地文化和习俗。其次,东固雕塑的传统雕刻手法多种多样,中国古代木雕艺术的无价遗产,精美的人像雕刻,一直以来,为江西文物考古等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是研究宗教艺术史和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社会民俗、古建筑、服饰等各种器物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中国佛像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最终完成了民族化的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东固造像艺术是对外因艺术和文化的中因化的过程,在中国,佛像的艺术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中国审美文化的传承。
东固造像艺术是艺术晚期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不但有其传承性,而且地域性较强。东固造像艺术在追求宗教的时寻找其艺术价值。又展示出自身独特的审美性,在造像史上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到了现代,东固的传统造像因为一直是男传女不传,传内不传外而面临失传的危机。对东固传统造像艺术的系统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投身于造像艺术的研究,东固传统造像虽然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但还不足以保护艺术和文化。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它,继承和发展它。